文、图/海煦
经常听人们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一串好似绕口令的话,其实这句话的原话出自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17《惟信》篇,它是这样的:
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此段话最后被人们精简成《人生三重境界》而广泛引用,即:
参禅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有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禅中彻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吗?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涉世之初,我们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总是像孩子一样,对待事物充满着万般虔诚,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是原本的状态,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于许多事情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就应该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
待到人们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事事不顺心的时候,便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高度的怀疑和质问。此时便进入人生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世间有太多的诱惑太多陷阱,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丑陋与不堪。眼里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处在此刻的我们往往在现实里开始迷失方向,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接踵而来。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慢慢消失沉沦。然而也有有智慧的人开始用心地观察这个世界,开始一次次反醒、觉醒,推导追索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
一般大概到了知天命之时,还有幸活着的人便获得人生第三重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应该要放弃些什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不再是表面的山和表面的水,有一种深邃、有一种幽远的含意融化其中。
青原惟信禅师的山水观,非常符合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推理。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最初阶段,再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否定阶段,再回归到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肯定阶段,螺旋式的思维模式完整呈现。
见山还是山,我想我们该是这样的人生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