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第一模块,此时,我的纸上只留下一个词一"以生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对教育教学认知水平的提升,我相信大部分老师们都很清晰地意识到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可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往往很自然地变成了"讲授型”的教师,站在课堂的中心。所以,今天我们才有必要来谈改变教学理念,铭记教学心法。
王博士提出了三条教学心法。第一条是“少才是多”。从教学中来看,“老师占用时间少,学生的时间就会变多;说的话少,学生说的就会变多;提示给得少,学生思考就会变多,进而深入。”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往往有很大的困难。我想问老师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讲不可?”答案无非是“学生不懂”、“学生没有讲清楚”、“学生讲得与标准答案有出入”。说到底,根源上就是我们的学生“不放心”一不放心学生自己能学好,总是认为“不是老师亲口说出的,学生就没有办法学好”。
第二条是“无才能有”。王博士写道“当教师只准备必要、少量的教材内容,甚至完全不准备教材,那么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材料就必须由学生来供应。”这句话的背后,依然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教师制作的再精美的课件,都是课前的预设,都是从教学者的视角来思考教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们真的不需要备课了,而是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促进他们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有不断产出学习素材的机会”
第三条是”慢才会快”。全国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曾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视角下来统筹安排,而不要仅仅只想是在每一节课里追求“进度”。记得一位语文老师曾与我交流过这个话题,她认为“如果每节课都开展学生活动,那肯定会拖慢进度,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起始年段的课堂上就极少开展学生活动,那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势必无法得到长足的提升,那么到了更高年级的时候,为了满足升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是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改善吗?这并不是划算的买卖'啊。”这正是王博士在书中所说的"应该是开始的时候慢,这个慢是为了后面的快'打好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