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更文-6:独具特色的桥本式作业
“与其灌输注入,不如引泉自出。”——桥本武
“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优化作业设计,发展学生能力,这是非常值得探讨与研究的命题。当然优化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提升教师的教学力,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备课开展教学,运用整体化思维,来思考作业设计的目的、设计的质量、评价与反馈,考虑知识的结构化梳理、题目的类型、难度梯度、思维的培养、兴趣的拓展激发等。
近期共读传奇教师桥本武先生的教育人生,不仅使我对“宽松教育”有了更辩证的理解,也对独具特色的桥本式“读写”作业产生了深刻认同。
尽可能“多读书”。桥本先生主张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人生经验”,在《银汤匙》外让他们读了很多很多书,其中有很多古典作品。每月确定一本书读,逐级加大难度,读完之后写出读后感,他认为“只有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部作品,才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他主张“先记住再说”,开展《百人一首》背诗抢牌大赛,让学生尽可能多背诵、在玩中对诗歌产生亲近感,为人生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桥本先生总结阅读的意义,认为:第一,让学生花时间、精力去阅读、吸收一本书,以此培养其思考能力;重要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日常的积累。第二,为让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尽量让他们多读。如此,双管齐下,才能成其为“真正培养国语能力的阅读”。
执着于“多写作”。他给学生布置每月一册的读书作业,每一册都要写出两页纸左右的梗概与内容整理,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心生感佩的表达,或对文中的想法、意见等写下来。主张“百论不如一作”,通过极限式写作训练,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同时提高国语能力,也推动着自我了解的不断深化。诸如:初二暑假他让学生读完诗歌集,再自己写出10首以上的诗歌,后续开始给学生制作学年诗集,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细致入微的感受能力。高中让学生完成“《论语》人物评论及其精神”等多个选题,尽量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桥本先生认为: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架构能力”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些能力只靠读是无法具备的。写作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习惯,如果不实践就无望于提高。写,写,不停地写,直到把对写的抵触感写到烟消云散,写作方法才会自然掌握。通宵达旦的古典作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让学生们体会到:“重要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在抵达终点过程中倾注的热情,以及相互关照及在关照中产生的深厚感情。”
正是桥本先生这种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的极限式“超标”学习训练,转化为了学生游刃有余的“宽裕的心灵”,即素养。桥本先生认为:这种“超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在你的人生中到处潜伏的困难迎头相遇时真正地助你一臂之力。“超标”学习,将来会转化为游刃有余的宽松和舒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松教育”。
时光荏苒,桥本先生由《银汤匙》出发的“慢速阅读”“玩中学”课程以及独具特色的读写作业深深镌刻在了学生的生命里,让他们获得了头脑与心灵的巨大滋养,也成就了彼此的幸福人生。
“立马见效,也可能会立马实效。”是继续坚持机械的题海训练,还是勇于尝试新的改革与突破?我想,唯有不断修炼自己,在精进教学中不断探索作业优化的新路径,才能让更多学生终身受益。
(张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