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识管理工具
我们提炼的知识成果需要有地方存放,就如同我们挖掘的矿石需要有场地储存一样。
我们可以选择的知识管理工具,包含这四类:大脑、纸质笔记本、电脑文档、电子笔记本
先说结论:从知识成果管理的角度来说,最推荐的是电子笔记本,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全面高效的知识管理、无限扩大储存空间、便捷的查找调用流程,让思维清晰化、成果可视化。
如果你认同这个结论,后面的分析就可以不看了。
如果你对这个结论有疑问或意见,就可以看看后面的分析,然后再自己判断。
工具判断标准
再次同步这个观点: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获得智慧,而不是为了堆积一堆无用的数据。
所以,判断一个知识管理工具的好坏关键就在于这5个维度:
容量大小:容量大小肯定是以大为佳,随着我们不断学习思考,产生的知识晶体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有多个知识体系,需要足够大的容量才能存放得下
存放便捷度:存放便捷度越高,越有利于我们快速地输入信息、保留信息
信息衰减率:输入的信息,希望能够尽量减少衰减,实现有效的留存
清晰程度:想法、思想、知识都是偏抽象的,越清晰越有利于我们再次正确认识和使用
调取便捷度:应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调取的便捷度越高越好,有利于我们快速的调取运用
根据这五个维度,对以上四种知识管理工具做了分析对比:
工具1:大脑
人的大脑理论上有无穷的空间,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无限开发,我们的大脑也能够储藏很多信息,可能10年、甚至30年前的事情都还有一些零星碎片存在大脑中。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能够同时存入的信息不超过7个,只能存入部分重点信息,所以它的实时运行容量是比较小的。
它的优点是存放便捷度极高,我们有很强的瞬时记忆能力,能够把信息马上装进大脑中。
不过它的信息衰减率也很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过几天时间,大部分信息都衰减流失了。
它的清晰程度也比较低,特别是当信息较多、多思路并行时,头脑中就如同一团乱麻,各项信息会混在一起,相互干扰,头脑一片混乱。
它的调取便捷度很高,可以瞬间调取信息。不过,由于大部分信息都深藏在脑海深处,需要在某些提示或刺激的条件下,才会浮出海面,难以调取。比如,迎面看到一个久未谋面的同学,感觉很熟悉,但是他的名字却久久想不起来。
综上所述,大脑并不适合存放太多的知识晶体,不适合当知识管理工具。
因为存放的越多,就会导致衰减越大,清晰程度越低越难。
它更适合的用途是思考,运用必要的信息做分析、判断、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安装第二大脑。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CPU和硬盘:
大脑是CPU,它负责短时记忆、高速运行,做最核心的事情:思考
第二大脑是硬盘,它负责存放信息、存放大量的信息,供CPU调取使用
如果你把大量信息存放在CPU,就会导致运行卡顿,让大脑发挥不了它最核心的价值:思考。
所以,“过目不忘、记忆力高手"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会增加大脑的负担,把它用于更低价值的信息存储,而不是高价值的思考。
建立第二大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脑忘记过多的信息,给它减负,让它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运转,高效思考。
第二大脑的主要形态有三种,即接下来介绍的这三种工具。
工具2:纸质笔记本
纸质笔记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第二大脑形式,它能弥补大脑功能的不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具体来说,它的容量是无限的,你可以写一万个笔记本
它的存放便捷度很高,手写笔记非常方便,随时有灵感,随时可以写
但是它的信息衰减率中等,因为手写的速度有限,跟不上思考和讲话,所以大概只能记录一些重点信息。当过几个月,甚至一年再去回看笔记本,很有可能无法回忆全信息的含义和前后关系。如果字迹潦草,那就更是雪上加霜
它的清晰程度也是中等,这和信息衰减率紧密相关。本来记录的就是含糊抽象的信息,再加上信息衰减,更模糊了。我经常就出现这种问题:翻看自己笔记,完全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不过,相比大脑,它的清晰度要高一些。相信你也有过这种类似的经验吧:头脑里混淆的想法,写出来后就感觉清晰多了。这就是写作的价值:帮我们把抽象思路变得可视化、清晰化。
它的调取便捷度低,一方面是因为物理状态的笔记本,不便于随身携带;另一方面是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笔记本都没有做到规范的标注和索引,完全不知道想要的信息在哪一本笔记本的哪一页,很难查找。我自己有超50本笔记本,但是几乎很少去翻看,因为找不到想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纸质笔记本适合快速记录一些灵感想法,也可以在灵感想法的基础上创造性思考。因为纸面相对不受约束,可以随便写写画画,有利于激发灵感产生创意;纸面也不会被电子设备的各类信息打扰分心,利于专注思考。
但是它不算最优的知识管理工具,它的缺点和局限性很明显,无法承载知识体系这么庞大的内容。
回顾我前面30多年的无效学习,也主要是卡在了这里。自以为很认真、很努力、写了很多本笔记,但是这些内容写完即被封存、很少被调取使用,更不要提知识体系的搭建、整合、融会贯通。
所以,这是一个迷惑性很强的知识管理工具:用对了,有利于激发思考;用错了,只能自我感动。
工具3:电脑文档
从知识管理工具的角度来说,电脑文档比纸质笔记本效果更好。
容量大小可以是无限的,你可以不断地买固态硬盘、移动硬盘
存放便捷度中等,因为有设备的限制,需要在电脑旁边、需要开机开文档
信息衰减率趋近于零,除非你的电脑彻底硬盘彻底坏了,否则存一百年的信息依然100%保存
清晰程度高,因为存放为文档的内容都是经过整理的知识晶体,已经把模糊混杂的抽象思考转化为明确清晰的资料了。所以,在查看的时候相对清楚明了,很好理解。
调取便捷度中等,这背后有三方面的原因
1、设备限制,你需要在电脑旁边才能够调取、需要开机开文档
2、存放深度,如果文件的层级过多,存放得过深,则很难查找,可能被冰封
3、只能查找标题,目前除了苹果的专属功能可实现文件内容查找,其他情况都只能查找文件名。一旦你忘记了文件的名称/记错了名称,就很难查找。
综上所述,电脑文档是一种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不过它更适合保存成套的大型资料,通过系统的文件管理规则,把成套的资料有序的管理起来
它不适合保存一闪即逝的灵感、初步加工的知识晶体,因为便捷度太低了。也不适合管理知识体系,因为难以实现高效的知识链接、融合。
工具4:电子笔记本
电子笔记本是最适合做知识体系管理的工具,从这是五个维度来说,它都占优势
它的容量是无限的,当然,有的软件需要付费才能够扩容,但大部分软件免费版容量也够普通人使用了,如果是专业的知识工作可能就需要扩容
它的存放便捷度很高,现在的电子笔记本都可以多端同步,电脑端、手机端都可以打开,一键新建笔记,很方便。和抓一张纸写写画画的速度是差不多的。甚至通过语音输入或键盘输入比写字更快
它的信息衰减率趋近于零,这一点和电脑文档是类似的
清晰程度高,这一点也和电脑文档是类似的,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做了知识整理,你的知识是经过提炼整合的。
它的调取便捷度高,只要有手机就可以调取;而且还可以直接搜索关键词,就算你忘了文件标题也没关系;如果你还建立了规范的文件夹系统和标签体系,那么你的调取更方便,可以批量化调取某一类关键信息,形成知识的链接整合、融会贯通,有利于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电子笔记本是最有利于知识成果管理的知识管理工具,优点很多。推荐你使用它。
电子笔记本推荐:印象笔记
目前市面上供应的电子笔记工具很丰富,他们各有优劣。我最熟悉、日常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作为一个十年的老用户,我对它的功能蛮认可的,它的基本优点如下:
1、保持同步-跨平台应用
印象笔记支持所有的主流平台系统,一处编辑,全平台之间可以同步
同时,印象笔记支持web版和移动网页版,只要能上网的设备均可以在浏览器中打开进行操作
2、剪辑网页-剪辑有价值的网页
用网页剪辑插件保存完整的网页到印象笔记帐户里
文字、图片和链接全都可以保存下来,还可以添加高亮、箭头等标注,
3、深度搜索+图片搜索功能
印象笔记可以搜索到笔记内的信息,不局限于标题
还可以搜索图片内的印刷体,中文和英文均可,此搜索对PDF文件、Excel、Word、PPT中的中文和英文也同样有效。
感兴趣的话,可以问度娘+边用边熟悉。
以上,全文必。
总结:电子笔记本是最利于管理知识成果的知识管理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全面高效的知识管理、无限扩大储存空间、便捷的查找调用流程,让思维清晰化、成果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