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洗衣服,女儿突然嚎啕大哭,跑到我的身边呜呜咽咽地说:妈妈,爸爸打我的袋鼠宝宝。女儿话说完,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了。
我抱起女儿,一边哄一边了解情况。原来是爸爸在陪女儿玩积木,顺手就把一边的袋鼠扔地上去了。女儿很生气,让爸爸给她道歉。爸爸说:袋鼠只是一个毛绒玩具,它又不会疼的。说着还打了袋鼠一下,这下把女儿彻底惹怒了。
平复了女儿的情绪后,爸爸也跟孩子道了歉,两个人重归于好。只是爸爸很纳闷,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小孩的世界真敏感。
其实不是孩子敏感,孩子的安抚玩具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这是孩子的“依恋物”。这些“依恋物”和妈妈一样,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阿文的小毯子》这本绘本讲的就是孩子的安抚玩具对他们的重要性。
一、小毯子给阿文带来安全感
有一只叫阿文的小老鼠,他很喜欢自己的小毯子。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自己心爱的小毯子。有了小毯子的陪伴,阿文很有安全感,也不会整天黏着爸爸妈妈了。
阿文和小毯子的关系,就像《小猪佩奇》中乔治和恐龙的关系一样。
阿文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觉得他不能整天拿着小毯子了,他们想让阿文和小毯子分开。
生活中,很多小朋友都有一个他们心爱的小玩具或者小物件。也许是一个小熊宝宝,也许是袋鼠妈妈,也有可能是巧虎。他们对自己的玩具很宝贝,甚至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也许这些玩具对于大人来说只是个普通的玩具,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却是朋友,是伙伴,和爸爸妈妈一样,能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把孩子的贴身玩具定义为“过渡性客体”。温尼科特认为孩子心爱的小毯子、毛绒玩具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玩具是妈妈的替身。
当孩子们离开家去陌生的幼儿园,这些贴身玩具就是他们最熟悉的玩伴。抱着这些玩具,就好像抱着自己的妈妈,让他们内心安稳,不再害怕。
其实在国外,幼儿园里都会允许孩子们带着自己最喜欢的安抚玩具。最近饱受小朋友们喜欢的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中,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贴身玩具。有一集《第一次在朋友家过夜》中,小猪佩奇和她的朋友们第一次去斑马苏宜家过夜,每个小女生都带了自己的玩具。这些玩具帮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
孩子与安抚玩具的感情,比我们想的要深厚。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懂点心理学,这样才能透过孩子的行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阿文的妈妈正是不懂得安抚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总想着把阿文和小毯子分开。还好他们知道阿文喜欢小毯子,并没有强势地夺走阿文的小毯子。
二、隔壁多嘴的阿姨让人讨厌
爸爸妈妈不想阿文总是拿着小毯子,这时候隔壁多嘴的阿姨出现了。“阿文长大了,怎么还带着毯子到处走呢?”而且还编了“毛毯小精灵”的故事骗阿文。
聪明的阿文把小毯子藏到了裤子里,这才没有被发现。读到这里,3岁的女儿还不明白“毛毯小精灵”就是阿文的爸爸妈妈,就像看《小猪佩奇》中牙仙子就是佩奇的爸爸一样。
隔壁的阿姨又开始多嘴了“阿文不能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于是又让爸爸妈妈把阿文的小毯子倒满了醋。虽然小毯子总是有一股怪味道,但是阿文孩子喜欢他的小毯子。
你是不是也有一个多嘴的邻居阿姨,总喜欢胡乱发表意见。也有可能是妈妈的小姐妹,只要和她们教育理念不一样的,她们都要看不惯说出来。要命的是,她们随口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到爸爸妈妈的决定。
爸爸妈妈假装“毛毯小精灵”偷阿文的小毯子,把阿文的小毯子沾满醋,这些都是因为隔壁多嘴的阿姨。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了,还谈了个本地的男朋友。她的男朋友是独生子,父母都是工程师,加上拆迁家里好多套房。女孩是农村的,穷得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不为过。
结婚论嫁的时候,父母都为女儿找了个好人家而开心,并没有要彩礼钱的想法。这时候家里的亲戚邻居出场了,觉得男方家那么有钱,应该多要点彩礼钱。朋友的爸爸想想也是,别人家的女儿不读书,结婚都拿了20多万彩礼。我供女儿读大学,花了那么多钱,一分彩礼拿不到,太亏了。
于是开口要50万彩礼,这下男方父母说婚不结了。女方父母不知道的是,男方父母本来不同意俩人的,觉得差距太大,不是门当户对,这下更有理由拒绝了。
本来好好的一场婚姻,活活被自己的父母和多嘴的亲戚邻居拆散了。
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别人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是决定要自己做的,更残酷的是,成人世界都要后果自负。别人可以随便说什么,但是父母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
三、用爱解决和孩子之间的问题
阿文的妈妈虽然听取了隔壁阿姨的一些建议,但她知道了小毯子对阿文的重要性后,不再强迫阿文了。而是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小毯子做成很多个手帕,这样阿文可以一直带着自己的手帕,不担心和小毯子分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妈妈把小毯子做成手帕,这件事应该先征询阿文的同意才能做。不过显然阿文对妈妈的做法很是满意,他喜欢自己的新手帕。
很多时候,父母想给孩子立规矩,想让孩子配合我们。比如让孩子关掉动画片,让孩子乖乖洗澡,让孩子早点睡觉……如果父母总是很强势地对待孩子,他们就会有种压迫感。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
尤其是当你用愤怒的情绪表达你的命令时,孩子很可能被吓到,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愤怒对抗你的情绪,更不会按照你的要求去行动了。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他,理解他,用爱和包容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故事中阿文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一对父母,阿文妈妈最后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