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阅读前:
自本学期迎接国家均衡发展检查以来,从区里,市里到前几天的省里检查,感觉工作与生活都在弦上,每天紧绷绷的。这几天终于得空,自己又做了一个挑战自我的决定,练习考取汽车驾驶证。每天的练车生活常常让我寝食难安,就连做梦都在挥动着方向盘,真是一种心灵的折磨。但我从不后悔做每个决定,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挑战中突破自我的。正因为如此,暑假的时间就这样流逝在忙碌中,到了今天自己才做好调试,投入到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写作中。内心一直感到很惭愧,都是自己缺乏勇气,没有参与到“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项目研究群,两次的机会,我都没有自信去尝试,特别是每天阅读各位老师分享的读后感后就更胆怯了,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去,更担心自己有限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无法胜任这样高水平的研究,但又不想就此放弃,内心很是挣扎。所以自己准备在这个假期学习各位老师读后感的基础上,尝试阅读大家第一期的书目《中国班主任研究》,希望自己通过笨拙的文笔记下真诚感受,以此持续发展,提升自我,寻找另一个“新”我。
寒假期间我就够买了这本书,但由于当时自己正在阅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所以开学后才陆陆续续读了其中的几篇文章,但都是一知半解,没有细品。今天再次阅读序言,再次阅读“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次共读汇总”材料,20位老师的读后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诠释了序言所要表达的内涵,有的老师把篇幅短小的序言读厚,竟然写出了五篇感受,还做到了结合其它著作,实践经验谈感受,心里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汗颜,读书总是流于字面,做不到深层次挖掘作者文字背后的意义。当我读完48篇共读材料后,自己竟不知从哪里入手书写读后感悟了,因为无论从何处下笔,总感觉和某位老师想法不谋而合,像是丧失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我决定还是先逐词逐句逐段地再次细细品读序言,从中形成李教授所指导的“你”的意识,这是第一次阅读最本质意识形态,最核心的阅读要求,“能理解作者的思维、语言,能体验到作者的感情世界,尊重“作者”,要努力发现、理解作者,站在主编者的角度看问题、思考和表达。”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做到深入理解,但会尽力而读。
序言阅读中:
根据编者李教授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同时读后记)? 第二个问题: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您准备读出什么?”我结合自己的理解,走进序言的字里行间,尝试着把两个问题融合在一起来回答。
第一,本书序言是两位编者本人撰写,序言中存有全书的精髓,是向读者阐述书的价值取向,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这本书要传递的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是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从这段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中国班主任的无限关怀。
首先编者要向实践上“大众化”的中国班主任传递信心,鼓舞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群体要行动起来,参与自身工作的研究之中。这在我加入李教授组建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编者对乡村班主任的激励与帮助,时时刻刻给予我们信心与力量。
其次编者向读者说明本书要研究开发班主任理论与实践相关的系列主题。还是以乡村班主任工作举例,李教授从乡村学生的寒暑假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从乡村家校合作;从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从乡村孩子的阅读;从乡村班主任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等一系列主题给予引领与指导,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再次编者向读者阐述要建设关于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在编者利用互联网组织创建的每一个微信群,都在为所有班主任创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进行着学术对话,就我本人而言参加了四个微信群,虽然不是每个群里活跃的一员,但在默默学习他人中,慢慢地改变着自己。
最后编者向读者提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要创生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对于“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较为罕见。”所以多数的班主任理论知识是匮乏的,工作中仅是凭自己积累的经验在实践,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本书中新理论、新实践一定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新思考。
第二,序言中简要分析了班主任研究的背景,引发读者持续思考。
“中国有数百万中小学班主任,而研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人数却并不多……这种实践上的‘大众化’与研究上的‘小众化’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不解,也发人深思。”编者这样分析是有一定依据的,就以我所在区域为例,无论是各种竞赛,各类培训都以学科教学为主,很少有把班主任聚集在一起进行单独的培训学习,教师进修部门的研究项目也没有专题研究班主任的课题组,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更是欠缺学习发展的空间,也就更谈不上成为研究员的研究对象了,可以说乡村班主任是研究“小众化”中的“小众化”,这个巨大反差让我陷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自知自己的知识含量不足,思维视野不广,只是粗浅分析出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国家的应试教育让教育者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家长也是如此,这样一来研究课堂教学的专家,教师越来越多。第二方面,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太过复杂,工作太过繁重,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各项活动、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等都要有所涉猎,很难抉择主抓哪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所以班主任们迫切需要得到教育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第三方面,班主任自身的教育敏感度、教育热忱、发展意识、成长决心等内在因素也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的研究状态,参与学习、对话的积极程度。
班主任研究虽存在“令人不解,发人深思”的巨大反差,但“可贵的是,就有那么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有学术追求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在全心地和努力地投入其中。”两位编者及本书每篇文章的作者都属于这一批有着追求中国教育梦想的教育人。在他们的影响、努力、投入中,会创生出怎样的研究形态?我可以在书中读到怎样的他们?内心充满期待。
第三,序言中例举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的部分成果,激发读者自信。
两年半的时间召开了六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会议,其中还包含了国际会议。同时多种期刊也在继续大力推动本领域的发展;国内诸多高校、科研院所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员投入其中。不仅如此,国外的相关学者,港澳台等地的研究人员,都开始进入到“中国班主任之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对话之中。这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使中国班主任研究群体焕发着无限的活力。编者把这份自信带给读者,让阅读的人在无形中感叹能成为中国班主任真好!能参与研究更是幸运!
阅读此段时我的内心一直是澎湃的,特别庆幸自己能得到李教授的引领,和一群热衷于乡村教育的同行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即使自己是其中成长速度最缓慢的一个,大家也从不放弃,继续鼓励着我,让我保有坚持前行的信心。
第四,序言中提出了未来研究领域的更多建设,希望读者更多的投入。
“中国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内涵、国际对话实力、学生发展价值”都需要班主任们更多的投入其中,从而“获得新的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生长出新的形态。”编者想通过本书出版期待开拓出来“新的对话空间和发展趋势。”
这段短短几百字的序言中,编者提到了“新理念”、“新实践”、“新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新形态”、“新对话空间与发展趋势”这些全新词语,能够给读者怎样的启发?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思索,从这本书中,我能读懂哪些新的学术词语,理解哪些新理念、新实践,寻求到怎样“新”自我发展? 唯有更多地投入,才能真正的成长。
序言阅读后:
自己已记不清读了多少遍序言,但总感觉仍然读不懂,无法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李教授在第一次共读材料中提出了读书境界的具体要求,分为两次撰稿,不同阶段。
第一稿:
第一阶段:同情地理解你
第二阶段:你我的对话
第三阶段:我们的对话
第四阶段:我们中的我
第五阶段:天地与我们
第二稿:
第一阶段:眼中有你,心中有你!
第二阶段:我和你相同,我和你不同,我和你心心相通!
第三阶段:我们相通而不同!
第四阶段:我们同在,与未来同在
每一个阶段的阅读都会呈现不同的自我意识状态,第一稿中的第一阶段就是我正努力想达到的阅读境界。“当然,还有第二阶段,强调作者与读者的高品质对话。第三阶段,强调阅读内容的综合融通。第四阶段,强调在阅读中回归情境和真实世界,共同回归研究,为更美好的未来而读、写、听、说、做。”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我会追逐着大家阅读的脚步,稳步前行,希望达到更高的读书境界。
最后摘录程露老师读后感中的一句话时刻勉励自己,再难也要从“心”出发,坚持努力读下去。
“我们需要这样的阅读来丰盈我们空虚的大脑,来夯实我们的工作基石,每天哪怕是读一篇,读十分钟,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读完的,如果能在阅读的时候,再多一些自己的思考,那么阅读一定会慢慢成为融入你骨髓的那份优雅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