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数字时代学与教2》是一本深入信息化教学方方面面,具有极强实操性的教育专业书籍。其中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学,显然是一项专业,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位专业人士,其专业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所遭遇的问题能做出相应的决策”。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向更专业迈进,我常常重新翻开百宝盒反思我的教学决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例我上学期的一节课,基于学生投票数据的教学决策后的反思,希望大家给予批评建议。
课上我设计的一道单选题(如下图),正确的选项是C,选项C包含前面的AB选项。第一次全班投票只有6人做对,二次投票就有44人做对,正确率出现了漂亮的反转,我是怎么进行教学决策的呢?
第一次作答虽然正确选项只有6个人,但是选择A选项的有10人,选择B选项的有35人,也就是说有45人是对了一半的,于是我先分别从B和A选项中挑人说明理由,尤其是本题的难点A可以多挑些人,让A和B的学生分别说清楚自己对的那一半,然后在从C中挑人总结说明,果然二次作答的正确率就提高到了77%。
然而,这道题花了20多分钟。呈现出来的数据反转确实漂亮,陈蕾班长的教诲却犹在耳边:“一道题讲半节课这正常吗?”,我浑身打了个寒颤,赶紧打开百宝盒,再细细反思。
百宝盒清楚的记录了我的课堂挑人情况:先挑了1次B选项,再挑了2次A选项,最后挑了3次C选项。A选项挑了两个人作答一定是这个最难的选项第一个人的回答我不满意,于是又挑了一个;可想而知C选项我连续挑了3个人回答,也是得不到满意的回答,而且前面学生回答用时一般都在1到2分钟,而从第三个选C的学生开始回答到全班二次作答 中间花了7分钟的时间,在C选项上停留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选项。原来第二次作答出现的高正确率只是学生们心神领会了老师的想法而已。
这高正确率真的是虚假的吗?我还不死心,至少第一次作答时,有6人是做对的;还有10人选择的是较难理解的A选项,如果这10人能将选择的理由说清楚,B选项又不难理解,最后选择C选项获得高正确率是可能的。于是我将选择A的学生名单打开,看看都是哪些学霸,为什么课堂上没有抽到,打开后顿时傻眼,选A的这10个人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班上几个后进生基本全在这了;再打开选对的6人名单,也大部分是中等生。彻底验证了这个美丽的数据反转背后是我过度的暗示。
王绪溢博士说过,要让数据漂亮,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学生答案。黄煌老师也常说,分析一个人的行为,要看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当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漂亮的数据时,教师的行为中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正确答案的倾向,从而忽略了分析数据背后的学生 。
根据玛祖尔教授的同侪教学法,当答对率低于30%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仔细讲解。课堂切换成讲授式,教师仔细讲解这题 正确率肯定是可以提高,但是大部分学生真的能懂吗?若我再次遇到答对率低于30%的题目时,我会将这道题先放一放,重新审视这道题看题目是否合理,如果是重要的绕不开的题目,说明这题指向的分类层级对于目前班上的学生来说太高了,那么可以在下节课设计相应梯度的任务,让学生逐级达到目标。我想玛祖尔教授所说的“仔细讲解”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数据是服务于人的,不能让人服务于数据,面对课堂上越来越丰富的数据,我还需要继续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不断的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直觉,为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新时代教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