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请的是寻虎老师,如今已经上完了六堂课,下半部分要等到下半年继续。我在整理课堂讲义的时候,也会一边跟着学习。从课程中知道了一位被称为“语言大师”的作家,纳博科夫,于是在微信读书找了一本他的短篇合集来看。
最近断断续续读了前面三篇《木精灵》、《这里说俄语》和《声音》。
从读第一篇《木精灵》开始,就有很不一样感觉——文字如水,静水流深。
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来人往旁边一闪,站在了长方形的阴影之外,只见他弯腰弓背,灰衣上披着星夜的霜尘。
他的短篇中,常见上面这样的片段,人物与情境交织在一起,笔墨并不繁复,但是信息量充足,和谐度高。我最近常有留意文字的信息量,这大概是某一天读到猫的小说时突然开始意识到的。
“满身流汁的蜡烛斜了一下烛光”,单这一句,其实就有好几层意思。“满身流汁的蜡烛”,意味着蜡烛在燃烧,而且已经燃了很久,否则不会满身流汁,那么这也就暗示着,夜已经深了。烛光“斜了一下”,正呼应前面的“门把手怯生生地转动一下”,但不需啰嗦,读者便已知道,门已打开,风也跟着进来。所以这个深夜,应当还带着一些微风,那种感觉便也跟着印入读者心中,使人如临其境。
若是让我写,大概会写成,“夜已经深了,蜡烛满身流汁,门被人推开,一缕风吹进来,烛光斜了一下”——何其啰嗦,多么乏味。即使描述的场景和意境相似,但离文学的水准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是我文字方面的欠缺,也是不经意间养成的絮叨的习惯。表达一个故事,与写一篇文学作品,这中间有一道鸿沟呀。
纳博科夫确实当得起“语言大师”的赞誉。除了文字方面的震撼,我也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叙述故事的不同。自从开始学习写故事小说以来,我一直很困惑,也很忧心,因为我能看到自己在故事情节这一块的短板。怎样才能有让人惊叹的情节?如何让故事抓住人心?这对我真的很难。即使试着动笔之前先构思故事情节和大纲,也收效甚微。
《声音》这篇,单看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不存在跌宕起伏以及各种冲突。但是在作者的描述下,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与心理转变表现得恰当好处,完全不需要明言,读者就能从文字中体味到,读来回味无穷。谁说小说一定要情节取胜呢。
我总觉得好的文字读起来特别慢,就好像吃美食,需细细品味其中好处。且慢慢读这本小说集,细细揣摩,好好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