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7年面对面的家长教育课,如今因为疫情终于屈服,在极其不情愿之下,开设了网上空中课。
为何会「不情愿」?因为所有高效的学习,都需要跟随学习者当时的状态及需要而进行。尤其是,不用考试、体制外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课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家长教育的高效,那就是令孩子得益。孩子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学识,而是父母与其的互动「行为」。如何令父母把育儿知识变成行为?这就是家长教育的重中之重。
人类需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有认知。如果,之前的认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不能配合环境的、更不能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这一切都会影响着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行为。要把之前的「认知行为」改变,必须重新输入正确合理的、科学的、配合现今环境的及符合孩子发展的一切资料。但是,在我10多年的经验当中,只是输入资料绝对无法影响家长的行为,或者应该说只能影响短暂的行为,不到一个月,家长便会回复原形。能彻底改变行为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令对方把所有新的资料综合起来思考一次,在他的大脑中重新排列,形成逻辑性。「没有思维,没有行为」就是我多年来「发现」的「家长的秘密」。所以,如何带领家长重新思考所有资料,便是家长教育的技巧。
10多年来,我在香港做过很多的「实验」,家长课的时间设定曾经试过3小时、分两天的3小时、分两天的4小时。结果还是一天8小时的家长课是最高效的。八小时内,掌握零至六岁早期人类发展的重点及家长育儿的技巧、捕捉家长的专注、引领家长作全盘思考,都是对讲者的挑战。讲者需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家长的一切微动作反应,来决定下一句该怎样导引出大家的思维。适当时候,还要作出提问及暂不理睬,都是引导家长思考的技巧。当然,讲者对儿童发展的熟悉度及本土生活文化的习性,都应该有相当深入的认知。这种现场与家长互动的方式,需要灵敏的观察能力、回应能力、解难能力、导引能力、说服能力、模仿能力等等,才能协助家长优化育儿行为。
可惜在疫情底下,不能够再现场与家长互动,只能尽量帮助家长。所以现在的心态是,有比没有好,唯有屈服,尽量善用网络,达到帮助家长的效果。同时也在丰富我家长教育工作的体验,正向面对疫情,一起努力吧!
最让人无语的是,居然有人找我拍3分钟的抖音家长课。意识形态的表面授课及过快的速度是不能产生思维的,对不起!这样的家长课真的是没有效果的!拜托,不要这样对孩子!
2014年,我曾获美国蒙特梭利协会邀请,把教授家长教育课的经验写下来作分享。这篇经验记录在全球发行的美国蒙特梭利协会官方杂志上刊登——2015年春季的MONTESSORI LIFE。现将中文翻译分享,如下:
家长教育:从零到无限
儿童无限第一所蒙特梭利中心2006年夏天于香港开幕,三个月后的某天,一个三岁男孩从教具柜取出一套抹桌子工具,但他的动作紊乱,时常不小心撞到他人,水桶也撞翻了。教室另一个两岁多的女孩,则在教室内漫无目的地游走了近一小时,终于她从教具柜上选了一份拼图,不过没多久又分神了。
这跟此前在加拿大当蒙特梭利教师的经验大有不同,以往在三个月内,幼儿即可适应和「正常化」。但香港的孩子即使入学三月,却仍然处于混乱和急躁,为何?
谜底终于在与家长详谈后解开。因母亲担心三岁男孩着凉,不理天气变化,孩子仍穿着长袖衣服,更因怕孩子染病而甚少有户外活动。孩子的感觉、动作体验有限,以致动作不协调,空间判断力也得不到发展,所以经常跌倒。至于「蜻蜓点水」专注力弱的女孩,爸爸经常播放「益智」和「教育」光碟给她看,爸爸满以为孩子定睛看电视就能吸收不同的「知识」,岂料效果相反:电视节目画面经过剪接后,在幼儿的眼中显得断断续续,缺乏逻辑(例如一位刚在家中吃晚饭的人,眨眼间已换好衣服驾车上班),加上夸张的声效,容易令发展中的幼儿专注力涣散、秩序感薄弱。
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后发现,幼儿的偏差行为原来源自成人对儿童发展的无知,成人不知不觉做了一些以为对孩子好的事,结果却令孩子「不正常化」!当我们指出家长育儿方法上的谬误时,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话语和行为,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于是我们安排了一次两小时的家长交流会,但两小时根本不够,家长的问题不断,最后变成四小时,儿童无限家长班的雏型自此形成。家长受教育,能力得以提升,成为孩子最棒的引导者,迈向儿童无限的世界。
家长「正常化」:协助父母转化自己
蒙特梭利博士在《发现儿童》一书中提到,「提供自由,协助生命,好使孩子的生命能自发地绽放,才是教育人的基本任务。」最重要是由谁来协助和教育孩子?不是教师或其他专家,而是家长或首要照顾者。故此,启蒙家长和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扭转幼儿教育的乱象。
「教育的预备始于研究自我」,蒙特梭利认为教育重要的是启发成人的心灵,以作为一切学习的出发点,而不仅是输入技艺。成人对儿童的偏见往往阻碍孩子发展。此言也适用于为人父母者。惟有当父母对儿童的观念有所改变,趋向「正常化」,家长才能成为儿童自然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预防胜于治疗。预防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同样重要。与其在发现儿童出现问题时费尽思量去纠正,何不及早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以预防偏差行为出现呢?
不过,要家长转化自己着实遇上了巨大的挑战。生活压力大,终日心为形役,怕被社会淘汰。身为家长还要担心孩子的将来,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如无多技傍身、多元智能、多种语言能力,就会输在起跑线,更枉论将来。家长,甚至是教师,把这种集体焦虑投射到孩子上,给他们硬塞知识资讯,且越来越早开始教,使儿童脱离正常发展。
阻碍孩子自然成长的畸型现象,还有以下的例子:
一.香港的幼儿教育领域高度商业化。除了确保供幼儿出入和学习的处所要硬件上符合消防、建筑等安全规则外,政府并没有就各种幼儿学习中心的师资、课程是否适合幼儿等方面作出规范。于是各类的0-3岁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满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虚荣心,却有违孩子正常发展的真正需要。
二.受到攀比竞争的氛围所累,要赢在起跑线,不少家长和幼稚园都操练幼儿在纸上作业,彷彿把幼教「小学化」,四岁的小孩子已开始要默写和测验。
三.有些成人和学校评估、考核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时,只重视量而忽略了质。例如孩子的口语能力,就只管看他/她脑中记牢了多少个生字,平日每天完成多少工作纸(纸张作业)。这些往往被视为孩子所知所学的全部,实在是本末倒置。
四.香港又多了一些世界第一。香港的智能手机渗透率是世界之最,即时的和大量的资讯令成人的生活方便了,但它对人与人之间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干扰,业界和教育界都没有认真、了解、面对。
上述的现象带来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孩子在催促下,学习兴趣意愿尽失,更莫说思想创意。孩子筋疲力尽,憎恨学习,厌倦生活。再者,在香港高度物质主义的社会中,人人沉溺于其中,鲜有反省。举目看看,很多成人即使为人父母,也是无耐性、不专注、无秩序的,生活混乱,无可避免会影响其养儿育女!
香港双职工家庭非常普遍,产妇只有十星期产假,回到工作岗位后,母亲(父亲亦然)为了在事业上保持竞争力,压力令她们与孩子共处时也不能专注和投入。很多家长在带小孩时尝试着「一心多用」,一边与子女说话一边滑着手机屏幕、看电视。家长工时长,导致本港数以十万计的家庭聘用外籍佣工。过度倚赖外佣或祖父母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庭大小事务,令不少成人和孩子都由疏懒而演变成对日常生活自理一窍不通。
大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儿童以特有的力量、潜能。不过,成年人可能不了解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而且或许生活和工作逼人,又或许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因而忽略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甚至胡乱地将一些有违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和玩具填塞在幼儿的生活中,靠物质、消费来带孩子而非争取有质量的家庭时光。
我们相信只有家长教育,结合蒙特梭利哲学和传统中华智慧的家长教育,才能协助华人家长反思和重塑父母的角色。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成人也好,儿童也好,应依循宇宙和自然的规律而成长,才能达致和谐。中华智慧与蒙特梭利哲学中强调要教育孩子「感知宇宙」(cosmic consciousness)是异曲同工的。成人能够尊重大自然规律,生活应顺应天意,作息生活自然有序,体验其中协调与和谐,便能尊重大自然法则与孩子同行。
父母培育生命的敏感期
新手父母都希望了解孩子,但往往因为婴孩还不能诉之于口,又没经验和不明白婴幼儿发展而感到困难。蒙特梭利老师的使命就是担当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桥梁,把孩子的需要传达给家长。
八年来超过一万名香港家长参加了我们的家长教育课程,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问卷中表示,课程唤醒了自己,令自己反思生活方式,更能重新认识孩子,好好与孩子相处和互动。分享一位曾体罚过孩子的家长的反省:变得尊重孩子,对妻子、家人、和亲友同事的态度也变好了,更能鼓励亲友和同事去参加家长班!我们从没卖过广告宣传家长班,受过培训的「正常化」家长,口耳相传介绍亲友参加蒙特梭利家长教育。我们也透过网站和报章文章,传播蒙氏理念和分享儿童成长最新研究。
家长对与自己孩子成长相关的大小事都非常关注,兴趣盎然,推而广之,对其他孩子生命绽放也极之好奇。我们称这现象为「培育生命的敏感期」,特别是零至三岁孩子的父母。明白蒙氏教育科学的父母,多较为易于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有不少父母受蒙特梭利哲学启发后(包括作者自己),开始踏上蒙特梭利教师培训和教学之路!
蒙特梭利视环境为教育工具,以及协助儿童成长的第一个要素。所以预备一个适合儿童发展其天赋和潜能的环境成为新教育的目的。此理念同样适用于家长教育。所以参与培训的家长,除了听课之外,还需要有机会在一个预备好的环境中观察蒙氏导师如何观察孩子及怎样与幼儿互动。
蒙特梭利家长教育课的成功要素
开办蒙特梭利家长教育课之前,曾参考过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例如,作者曾服务的加拿大 Richmond Family Place深入浅出的授课和实用的亲子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我们再注入了蒙特梭利理念,课程更能启发家长,并真正改变行为。理论实践并重,而非把一堆理论囫囵吞枣,但又不懂应用。导师还要敏锐地了解家长需要,适时引导养育上无所适从的家长,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改造家居环境和亲子关係。
我们也将家长教育定为必修科,家长修读八小时后,才可替子女报读本校课程。我们希望家长明白,家长的责任是预备好自己,而非只是把子女交托给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故此教育儿童之先,须着力教育父母。参加过八小时家长班的家长,有些继续进修三十小时、六十小时或九十小时的蒙氏教育应用课程,并于亲子班中观察和「实习」两个月至两年。孩子进了我们蒙氏教室上课后,孩子的家长每年也要参加至少六小时的工作坊得以深化。2012年我们举办香港首届美国蒙特梭利协会(AMS)国际教师培训课程,更有十多位家长进修。
八小时家长班上,育儿方法分享和分析、蒙特梭利理论的应用都是家长最关注的,我们也会分享海外学者有关幼儿成长的最新研究。当然,活生生的例子往往最易引起共鸣,例如,我们与家长讨论为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包括所谓的「益智及教育」应用程式,对婴幼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由于幼儿只与平面屏幕互动,即使是把好玩的玩意变成应用程式,婴幼儿也不能透过这些产品取得三维的空间感觉能力。
父母的力量如种子一样,发芽之后,潜能无限。家长班渐渐提升了一群家长,唤醒了他们为孩子改变环境和自己,敢于向违反孩子发展的人和事说「不」。这批家长就是改变孩子未来的「关键的少数」!要家长看出作为父母的盲点并下决心作出改变,关键不是听进多少高言大论,而是家长能自我观察、自我探索,从而付诸实践。因此,在家长班中导师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法,以问答方式引导家长重新检视港人习以为常的育儿和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一些有关儿童成长的主题,如几岁学写字、幼教应该学什么等。家长解释他们原有的信念,有什么证据可支撑他的看法,抑或只是因为主流这样说……透过诠释情境,客观思考,成人渐渐看到原有育儿观孰对孰错,接着我们才深入浅出地介绍蒙特梭利的人本教育观。曾经有家长坚持,体罚孩子是好的,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被「打」大而成为一个有纪律守规矩的人。但经过苏格拉底反诘法拆解他的童年经历和感受后,他表示幼年体罚令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今天要向身边人(包括儿女)表达爱也是结结巴巴的。
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才是每个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家,而非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者。我们希望家长不要盲目信奉「专家」而忽略了作为父母的天职和本能。我们每月的家长课由开办至今已经八年,对家长反思和探索成人角色和孩子需要有莫大禆益。
计划要有效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成功的家长班同样需要这三个元素有机地配合:
天时
香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服务团体也时有举行家长讲座。一些定期和持续一段时间举行的课程大多是关于产前护理或初生婴儿照料的课程。但若家长想完整地了解幼儿的身心成长,相关的讲座都是一次性,又或是聚焦特定的议题,如面对上学的适应和分离问题、如何教幼儿语文和数学等。却鲜有课程教导父母如何观察并跟随幼儿的需要!
地利
家长教育很有必要,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面对不同群组的家长,方法必然有分别。我们每次讲课时都会考虑以下的因素:
一.很多孩子起居饮食多由外佣或祖父母照料,因此家长课也要照顾这些主要照顾者,我们鼓励家长带外佣和亲友一起接受家庭教育。
二.参加家长班的家长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也代表着教养孩童上不同的挑战。导师要因事制宜,代入不同家长的处境来解答问题。例如,不少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时,在打、骂以外会苦无其他对策。我们便提供一些向孩子使用正面提醒或肯定语句的例子,让家长知道原来大声呼骂以外还是可以和平地引导孩子的。至于家境较富裕的一群,照顾幼儿过份,严重缺乏生活上自理的训练。我们便从父母入手,劝喻他们自己也要少倚赖外佣,也要动手料理家务,才能以身教感染孩子自己家事自己做!
三.回想当初因为没有资源租用正规的演讲室,我们干脆在孩子平日上课用的蒙氏教室中讲课,效果却超乎想像地好!当高大的成人坐在矮小的儿童椅子上看世界,他们身心也感觉到,幼儿的眼界和局限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设想以孩子的高度和眼光看事物,甚至使自己童年的种种一一浮现眼前。再者,耳闻不如目见,当我们讲解蒙特梭利的理念时,他们在我们的教室亲身接触和感受蒙氏教具的智慧和实践的方法,感受自然更深。家长不单视我们为孩子的老师,更视我们是家长的老师!
人和
作为家长的老师,我们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领域必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及持续接触幼儿的经验。除此以外,在教育范畴之外的其他生活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主持家长课的导师有的曾习中、西医学,有的曾从事于法律界、新闻界和当过中、小学老师,广泛的阅历,有助导师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沟通,更易拆解家长在教养路上遇到的挑战。
不论是孩子的母亲抑或父亲,都要明白履行家长天职的重要性。但同时,社会普遍认为父母双方所能提供的教养,仍然存在着两性的差异,所提供孩子的养分也大为不同。所以我们以一男一女的导师配搭与家长交流。他们可分别分析男女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方法,也可打破一些误解;我们同时也鼓励家中的爸爸和妈妈开诚布公地分享对带孩子的看法和原因,尽量在孩子的发展上求同存异。
蒙特梭利博士的科学教育法之形成,全系于「观察」两字,皆因她的方法、自创的教具全部都是长年累月观察儿童行为而得的成果。因此,蒙特梭利家长班的导师也必须具备成熟和敏锐的观察技巧,虽然观察和互动的对象是成人,而非孩子。加上导师本身也有带孩子的经验,令人信服,与家长分享蒙特梭利育儿经时自然不是纸上谈兵!
家长也须实习
蒙特梭利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父母完成八小时家长基础课程,和孩子一起参加约两个月的观察班,共八节,每星期一节,由资深导师观察孩子与人(其他孩子、家长和老师)互动,与物互动,并加以分析。导师还会引导家长一起观察孩子、分享经验和解答任何保育和教育问题,协助家长与孩子互动成长。
完成了观察课,家长与幼儿继续一至两年的成长班,每周两至四节直至三岁,孩子自由选择工作,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和能力,引导孩子操作学习适合的教具,有时跟孩子作一对一或小组互动。家长坐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及蒙特梭利老师示范,尽量避免干预孩子在环境内的合理选择。在此阶段的家长,并不是一名把孩子交托给园所便乐得清静的成人;我们希望父母们在班上也透过观察蒙特梭利老师的举止和环境设置,而学习做一名蒙特梭利家长,我们称之谓「家长实习时段」,家长在老师的引导下,透过实践内化蒙特梭利原则和概念,再应用至生活上。
从明白理论、了解和反省自己,到将所学应用于亲子生活,与孩子同行。这漫长的过程中,家长的思维得到正向转化,原先阻碍孩子按自然法则发展的障碍没有了,父母的本能回归。这样,蒙特梭利家长就能建立信心(包括建立对孩子本能的信任),能够抵抗揠苗助长的扭曲潮流,跟随孩子,让他们自然绽放生命的美。
[附加资料]:家长教育课程(8小时基础课程)
蒙特梭利教育哲学
什么是「教」与「育」
何谓「人类基础教育」
新生命对世界的贡献
心理与能力的建立
肉体胚胎与精神胚胎的培育
认识孩子的感觉
认知敏感期
吸收性心智:早期人类接收讯息的状况
无意识、有意识及潜意识的关係
动作与心理建构的关係:正常化
行为教育:身教
家庭管理学:成人对孩子应有的态度(尊重与纵容)
人类发展生态学:角色的本能对孩子的重要性
宇宙规律与人类的关系:大自然对教育的重要性
协助孩子心理成长的行为做法
蒙特梭利教育如何融入香港的日常生活:本土化
影片欣赏:蒙特梭利孩子能力实况
蒙特梭利教具的重点展示
寻觅与孩子互相尊重的学校
好书推介
作者简介
刘咏思老师
(Ms. Daisy Lau)
·师从已故香港幼教之母陈淑安院士
·拥有16年蒙特梭利婴幼教前线工作经验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创会人及前任主席(2015-2019)
·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发展学会总干事(2010-2015)
·香港亚洲蒙特梭利会议2017筹委会主席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教师课程培训师及视学顾问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国际执照教师(0-3及3-6岁)
·香港天水围妇联义务婴幼儿发展及家长教育顾问
·香港教育大学客座讲师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蒙特梭利家长教育课程导师(12年)
·陈鹤琴「活教育」香港研究中心创办人及主任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育儿研究中心成员
·大连红梅教育顾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早期幼儿发展研究学术顾问
·中国大连美国国际学校幼儿教育部蒙特梭利教学顾问
·美国南加州首都教育学院(南宁分校)蒙特梭利教师课程培训师
·英国伦敦蒙特梭利国际中心实习导师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九龙东分区第二联队长期服务勋章副会长
·香港黄金海岸狮子会(公益慈善团体)永远荣誉会长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金梓艾德维儿幼儿园教学总监
·香港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美国蒙特梭利协会教师培训中心发起人,已于华人社区累计培训老师逾两千人
·为内地二十多间幼儿园作蒙特梭利教育顾问,为各幼儿园做公益家长讲座,已指导达两万华人家长,并持续向本港多间大学及学院提供幼师实习场地及作导师、举办研讨会及交流,做义务工作
·《蒙教在华史》作者,已为各报章、杂志撰写教育文章逾十年
·现重点在于研究汉字幼教法、幼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教育共通、家长教育、婴幼儿观察技巧及中国幼教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