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磨课不可追求标准答案。
课文一旦形成,就脱离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其意义事由读者在阅读中形成的。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磨课要避免重点去追求统一的绝对意义。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意味,召唤着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4.磨课需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人格化。
课程改革的历史:“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我们关注的不是要不要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而是怎样实施基础知识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的载体。顾远明认为知识的价值就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丰富个体精神生活所具有的价值”。知识生存于课文,因此不能剥离开来抽象的灌输,应引导学生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可理性化教授、剥离式呈现。我们要关注基础知识教学人格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