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吴松超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阅读了第二章《写教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主持人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强调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价值,那么每节课要写的教案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呢?
教案对于保障每节课的质量,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都是有价值的,而现实中如果教案失去了价值,那一定是写教案的方式、对教案的管理出现了问题。教师之所以“写一辈子教案”也没有成长,只可能是从未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头脑备过课,独立思考缺席,教案的思想含量太低——这样的教案当然是“死”的。实际上,在这种备课、写教案的状态下,教师再怎么投入地做教学反思也是枉然。备课、写教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反思的质量。
吴老师建议我们一线教师备课时用类似于写读后感的方式研读教材,把5个备课问题思考清楚深入。5个备课问题中最关键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他4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展开。拟定出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一些最基本的前提要求,如熟悉课程标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还得有老师自己的教育理解、教育诉求,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诗外功夫”。把教材当成文章,围绕着5个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储备,最后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能有效提升备课质量。这个全过程也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修炼”。
结合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我也的确发现了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和欠缺:基本上教学目标都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教案适不适合他们现阶段的能力水平,更没有关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易于评价反馈……因为思考得不够深入,研究得不透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反思也大打折扣。接下来的新学期,我决定要选取教材中的一到两篇经典文本,有意识地在备课时写一写文本解读文章,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教学设计,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