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有前承后继的逻辑脉络,没有东汉的没落,就没有三国的崛起,更没有之后的大一统了。东汉的衰亡,得从一代名君汉和帝刘肇的早死开始算起。
一、娃娃皇帝登基
刘肇是公元88年登基当皇帝的,那时他才9岁,妥妥的乳臭未干。当他坐在森冷威严的大汉皇宫接受大臣们高声朝贺的时候,他是被吓尿了。刘肇登基,养母窦太后也开始临朝称制。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窦太后临朝称制与大清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的区别。临朝称制就是太后坐中间,皇帝坐旁边,然后太后听汇报直接发号施令,太后才是老大。而垂帘听政呢,就是皇帝要坐中间,太后要坐在旁边(慈禧则是坐在帘子后面),大臣还是要向皇帝作汇报的,皇帝是名义上的老大,太后是实际背后操控人。
刘肇皇帝年纪小,后面有个皇太后帮衬着,按理来讲是件好事。但坏就坏在,这窦太后并不是刘肇亲娘,亲娘到哪去了?生母梁贵人被窦太后给害死了。窦太后呢,又有一个亲哥哥,他的名字叫窦宪,是朝里的大将军,手握生杀大权。所以,刘肇基本是个摆设。
二、颤颤巍巍为帝
这时,继了位的小皇帝刘肇严格来讲就是个没爹疼没娘爱的可怜的孤儿,根本没有与窦太后及他哥哥KO的资本。而那些朝臣,不服的被干趴下了,懂味的明哲保身,还有一些见风使舵早与窦宪同流合污了。
这时的刘肇够可怜,每天想的都是如何保命,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要喊着“母后”向窦太后请安,所有政务决策上还要战战兢兢地看窦宪的脸色,生怕哪一天大将军看着自己不顺眼,就立马把自己给废了。
三、一群宦官朋友
这时的刘肇几乎是没朋友的,但真的就没有朋友吗?朋友还是有的,因为还有一类依附皇帝而生的人,那时不叫太监,叫宦官。这类人与皇帝什么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病相怜的关系。所以,皇帝没人玩的时候,生闷气的时候,尊严被太后与大将军放在地上摩擦的时候,这些宦官朋友就及时出现了,这类朋友既能陪玩又能陪聊还能陪哭,甚至愿意陪死。
宦官朋友里有个叫郑众的,是中常侍兼钩盾令,是宦官里出类拔萃且有文化还非常富有正义感的一个人。可以说是智勇双全,对刘肇那是肝脑涂地、忠心耿耿。
四、血洗窦氏亲政
公元92年,13岁的刘肇长开始亲政,亲自给窦宪下了一道要亲自封赏诏书,等窦宪带领亲信进宫领赏的时候,郑众与其他心腹指挥禁军把们全部抓捕。最终窦宪也被逼自杀,窦氏其他亲族也几乎被消灭殆尽。这样,刘肇就顺利地为自己亲政扫清了障碍。
刘肇是一个少年有为皇帝,能减赋宽刑,体恤百姓,招贤纳士,奖励农耕,东汉在他的治理下社会最安定,最鼎盛。
五、犯了两大错误
大家会好奇,一个这么有为的皇帝,创造了太平盛世的皇帝,他还能犯什么错?其实有两错误。
第一大错误,他就是不该死得太早(其实他自己肯定也不候这么早死),他死的时候是27岁(他父亲章帝死的时候31岁月),他们父子死出了经验,后来的皇帝习惯性早死,一个死得比一个早,只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活到了53岁。如果他再多活些日子,东汉的未来肯定会更好。
第二大错误,他就是没有一个好的约束宦官与外戚制度,后来慢慢地就出现了宦官与外戚的不断争斗,东汉也就慢慢走向没落。
东汉后来的模式就是,小皇帝,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权;皇帝长大,与宦官合作,夺回权力,然后宦官又开始专权。然后又有新的小皇帝,新的太后,新的外戚,新的宦官,开启新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