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还没有显发出来,就称之为中,已经显现出来而又符合节度,就称之为和。”
那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够随随便便达到“中” 吗?我们也能够在保持宁静的时候,说自己就是“未发之中 ”吗?其实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人存心养性,仅仅只是保持宁静,不能够称之为“未发之中 ”,那能给我说我们保持宁静也是在求“中”的功夫吗?这其实也不是的。 所谓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发”,指的确实是不把喜怒哀乐给展现出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而“中”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而“和”的“达到”是说,天地万物都在当中,只有去人欲、存天理才是功夫,要不然的话,像佛家,他们难道不够宁静吗?但是可以说他们是达到的“中”的境界了吗?显然是不能的。
那我们达到了“中”的境界,要如何去向“和”这个方向去努力呢?“和”和“中”是一样的,都指的是我们的那颗“心” ,“我心既宇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中” 就指的是明镜,就是磨镜,是还没有碰到事情的时候。但是“和” 是指的是能够照出事物原本的模样, 一个是遇事,另一个还没有遇事。所以这就是“中”和“和”的区别与达到的方法。
其实这就像我们在学习中一样,只能够一步一步的前进,只有先达到了“中” 才能进行“和”。陆澄曾经问过老师,说他的知识没有得到长进,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像地上的水洼一样,只有我们把第一个坑填满之后才能够进行填第二个坑,小孩儿们刚出生的时候只能够哭,可接着又能够笑,在成长的路上,又可以认识父母等人,并且又可以站立行走,直至最后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圣人能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则天地得以放置他正确的位置, 万物得以能够随其生长。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想成为圣人是能够直接先把学问全部学会,然后发展德性吗?那肯定是不能的,是不能够一口吃出胖子的。就像我们种树的时候,只需要专注培养他就好,不要想着它长出的植是什么样子的,他的花、他的果实,不要想的太远,要先做好自己眼前的事。
那你们可能会问那王阳明那属于什么?他的圣贤梦会也是志向远大吗?其实是不一样的,他的梦是朝内的,所以想要真正的拥有梦想,就需要拥有本心,只有朝内走,才能够“盈科而进”,一步一步稳打实扎的完成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