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愚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88页
昨天我们聊到了童年与成长,自我觉察与自我表达。今天我们继续一起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用童话人物来娓娓道来心理咨询是什么、能做什么的心理学入门小书。
一起和墨水留白读书的聊书人是C,一个已过而立之年,学历过硬、工作优渥、家庭教养很好的都市女性。我所见到的C,并未像书中的主人公蛤蟆一样,郁郁寡欢。但在家庭与工作、自身与亲友、爱情与亲情等各个维度的交往中,C却时常感觉很无力。一起读书的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和苍鹭医生——书中的心理咨询师,和蛤蟆先生、和我们的内心进行着对话。通过这本小书,C希望能够褪去光环,聊聊她的过往,找到内心里潜藏着的力量。
关于社交和PLOM状态(Poor Little Old Me)
听着,蛤蟆,我来这里是因为有件事情必须要讨论。我知道,你近来不在状态,也没有参加社交活动。但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80页)
这段话来自突然来蛤蟆先生家拜访的獾,书中蛤蟆先生的朋友。
C说:这句话真熟悉。你知道吗?有些人就是喜欢以“我都是为你好的”的口吻,去做一件实际让人很不舒服的事情。
C曾经生过一场不大不小的病,生病的缘由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压力过大、积劳成疾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诱因。术前,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联系她,推荐了一个调整心理状态的课程给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和朋友的沟通,让C感到了不适:你现在反正也是闲着,正好通过这个课来调整一下心理状态。术后,这个好朋友再次提到了这个课程:我挺心疼你的,你的付出和你所收获的不成正比,你应该可以得到更多,去上上这个课,对你很有用,可以帮助你。
C说,她虽然生病是在休假,但她并非无所事事;虽然心理压力有可能是生病的诱因,但她并不认为立马报课是她的当务之急。她可以理解朋友的好心,也清楚朋友的为人,因此她相信朋友的出发点是为了她,而不带利益。她的不适来自于朋友的执着,以及执着背后,自以为很了解她状态的那种傲慢。
的确,“人间清醒”和“自以为是”,其实只在一念之差。
他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蛤蟆觉得在獾眼里他只是矫情,他真希望自己能振作起来,学学老獾的样子。……但蛤蟆又想到,獾也会把别的东西带到工作里,獾会发脾气,不包容,还会惹恼别人。蛤蟆敏锐地察觉到,这就是和獾相处的代价,可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82-83页)
……可要知道,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到了晚上,愤怒平息了,他又和往常一样心境不佳,感觉悲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86页)
我问:这件事之后,你有和你的好朋友表达过你的不适么?
C说:并没有,就像蛤蟆先生,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我也并不想让自己那么矫情。我其实不生这个朋友的气,但这件事情之后,我感觉我们的心离的远了。
这显然不是C第一次默默消化这种不适,相信这也不会是C消化的最强烈的心理错位。
C说:我的朋友非常坦诚于自己的自以为是,但她不清楚,明说并不意味着赦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贴着“我不完美我承认”的标签,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他人对他/她的批评都会因为这份有恃无恐而变得无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像C一样,处于PLOM(Poor Little Old Me)状态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比不自知的人更可怕的是,自知要改,但不去改变的人。无论是蛤蟆先生,还是獾,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