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内在安全感充足的人,想做的是给予,而非索取
作者林紫老师举例,在雅安地震时,一位就读于四川某大学的小黄同学,不但自己安全逃离宿舍,还抢救出宿舍里同学们的六台电脑、三个单反相机和一只小乌龟;
这位外表平凡、内心温暖的“中国好室友”,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他的温暖与力量,而这份力量,与父母能否给予他更优质的物质条件无关;
一个内在安全感充足的人,想做的是给予,而非索取;
而“恒河猴实验”则让我们明白:柔软的拥抱和爱,对一个小生命来讲是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超越“有奶便是娘”;
当小猴子感受到恐惧时,它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让它感觉柔软、能够给予它爱的感受的布料妈妈;一旦得到了“妈妈”的拥抱之后,小猴子会很快平静下来,又开始自在玩耍;
看完这个故事和实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更像“铁丝妈妈”还是“布料妈妈”呢?
我们能不能放下身段,以柔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2、与恐惧同行
恐惧并非洪水猛兽,反而是保护我们的一种本能,学会与恐惧同行,是保持我们持续前进的动力;
勇敢则是明明知道有恐惧,却依然前行;
有安全感的孩子,并非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恐惧,而是很确信地知道自己的恐惧可以被接纳,自己有力量面对它;
有一个看似悖论的真相是:当我可以在你面前自然地呈现内心恐惧的时候,我就是安全的;
相反,孩子越是感到不安,就越是不敢对父母显露出真实感受,这样他们内在经历的恐惧便无从缓解,而父母也就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
假如我们曾经对孩子说过这些话:不要怕,没什么好怕的!男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看人家小明多勇敢!......
那么从今天开始提醒自己:接纳孩子的恐惧,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能接纳孩子的恐惧和其他负面情绪的父母,才是真正有内在安全感的父母;
父母和孩子一起,与恐惧同行,接受不安,接纳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慢慢变得更安全。
还是那句话——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行动才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