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致了解了自己的依恋模式后,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了解了自己的依恋模式,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父母要做的是怎么从已知的依恋模式中,自己做点什么,帮助孩子构建安全的依恋模式?
假如你发现自己占主导的是安全型依恋模式,那么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通常也比较稳定;
你要做的是,多向孩子学习,仔细接收他们不断给予我们的关于生命本来智慧的宝贵提示;
假如你发现自己是焦虑-控制型,要做的是第一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第二,管住自己的嘴,多用“我......”少用“你......”;第三,避免越界,谨防关注变成干涉、爱变成控制;第四,学习情绪管理,只有管得住自己,才能“管”得住孩子;
假如你发现自己是回避型,那么请尝试多和孩子待在一起,细细品味每个细节带给你的温暖和柔软;可以试着对孩子说:我想要静一静,这不是你的错;
假如你发现自己是混乱型,那么,第一,为自己担当,而非自责;第二,警惕婚外情;第三,避免攻击;
请一定记得:至少在孩子的关键期里,我们要努力实践上面的提示,帮助孩子完成信任能力的养成;
2、先解决情绪,再搞定问题
林紫老师在书中举例,当孩子过度“黏”人时,怎么办?
其实,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黏”人行为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很多原因,比如:林紫老师的女儿看到妈妈在景区上厕所等待很久时,当她再见到妈妈就赶紧黏住妈妈,不愿意让其他人抱,其实小朋友的内心只是担心妈妈走丢;
书中还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突然不愿去学校的小男孩经历了性伤害,这么极端的案例背后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以为他们的情绪是没有道理的;
突然而来的黏人和抗拒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恐惧,需要爸爸妈妈拿出全部的耐心,先给孩子一个安全和可靠的怀抱,再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原因;
如果孩子黏你,无论那个时候你有多忙,也要试着先去回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冷冰冰地分析;
尝试先回应情绪再解决问题,用温暖而幽默的方式去接纳和认可孩子的需要,然后再帮孩子逐渐过渡到安全型依恋模式中来;
联系到工作中的社交也是如此,同事或员工向你求助时,他们想听到的并不是你的说教和指点,而是倾听和共鸣,或许在你发出情绪认可的那一刻,对方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根本不需要你来“出谋划策”。
还是那句话——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行动才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