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预习(预习单)
1.解决生字词,理解重点词
2.读课文三遍了解文章大意
3.了解写作背景
二、教学流程
(一)预习检测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汇报,师概括总结)
3.汇报预习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抗日战争,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二)授课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
2.品读释疑,感受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大典前)
默读1—4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
这部分介绍了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物,还介绍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群众进场等情况。
者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
作者为什么要具体详细地写参加大典的人员和人数?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 参加人数很多,参加人员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说明了全国人民对这次大典的期待和重视。
读会场布置,生谈感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 比喻、 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人们参加大典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整体感悟: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①参会人员职业范围广,有政府官员、工人、农民、学生等;②群众来得早,有的早上六点钟就进入会场了;③人数众多,丁字形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④群众热情高涨;⑤群众整齐有序,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品读感悟,了解大典流程图
①学习单完成大典流程图(小组讨论,抽签汇报)
生: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宣读公告——毛主席升国旗——鸣炮——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结束
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流程谈谈理解(解决学习单上的问题)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段话是什么描写,你有什么体会?
这是对毛主席与群众见面场面的描写,从“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出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无限热爱之情,对新中国成立的无限期待,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全国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两个“一齐”表现了什么?
“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表明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而感到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首脑。人们期盼他成为当局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现了什么?
反复写“红旗” “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段语言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爱戴的深厚情感。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动作、语言描写!
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样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核心问题)
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③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有什么寓意呢? (学习单问题设置)
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红流”指的是行队伍。 写出了游行队伍之长,火光之亮。这里也是暗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大步向前,前途一片光明
4.品读阅兵式,感受点面结的作用
默读阅兵式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展示出了人民军队怎样的风采?
用“开头” “接着” 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展示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
(指导朗读)
对比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
用波浪线划出人物群体描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描写每一位战士的句子。同桌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土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土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2句是描写人物群体。从整体上写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3、4、5、6句写了每一位战士。从每一位战士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每位战士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就构成了场面。点面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既能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形象。
《开国大典》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场面描写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要把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写。课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大量运用场面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开国大典,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和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通过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和热闹。
对比《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发现“点面结合”中“点”和“面”是相对来说的,“点”不一定单只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比如“海军”“步兵”等。
课堂小结:师总结课文内容,总结写法
教学反思:《开国大典》
在讲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我遵循了课前预习、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对此次授课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预习环节设计合理。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提前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背景,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流程清晰。从预习检测到授课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庄重气氛。
3. 注重品读感悟。通过品读释疑、了解大典流程图、品读阅兵式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4. 对比学习。将《狼牙山五壮士》与《开国大典》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不足之处
1. 课堂互动不足。在授课过程中,虽然设计了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2.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不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及时给出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思考。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
4. 课堂拓展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我没有充分挖掘课文以外的相关资源,进行课堂拓展,使学生知识面受限。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堂互动。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2. 提高提问技巧。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质量。
3. 丰富教学方法。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拓展课堂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拓展,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5. 加强课后反思。课后认真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讲授《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我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