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题型总结
小学三年级,周长的定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三年级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端,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概念和做题方法,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根据我班学生学习特点,下面我分四部分:周长的定义、周长公式、题型和方法汇总、练习,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周长的定义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周长的定义,需要理解性掌握,其中有两个出题点:“封闭” 和“一周”。下面以图为例。
以上五个图形,学生可以轻易找出第一行中两个图的周长,出题点在第二行三个图。
最后一个图,没有周长。原因,不是封闭图形。
第二行第一个图,周长不包含图形里面的两条边,周长,只是外围一周的长度。这点,可以让学生用彩笔把图形的周长描出来,看是否灵活掌握周长的定义。
同2,第二行第二个图,周长只指树叶外围一周的长度,不包括里面的线条。
第二部分: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以上五个公式,可以总结为两个公式,其余三个公式,是两个公式的变形。但是,考试稍加难度,就会不止让求周长,更多的是灵活运用公式,已知周长求长、宽或边长。如果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上面五个公式,可直接看本文第三部分。若还没有掌握,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推导周长公式。过程如下:正方形周长公式比较简单,不妨从正方形公式入手。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引导,四个边长相加,可以用简便方法记作:边长×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若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出边长呢?边长=?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根据乘除法关系,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或者根据2×4=8,那么2=8÷4,由简到难,得出求边长的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这点只要周长公式掌握,便可轻易得出)观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鉴于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所以这里不能用提取公因数的方法。应该提示学生,长需要乘2,宽也需要乘2,不如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以2。然后用一道题验证,让学生接受:长×2+宽×2=(长+宽)×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第三部分:题型和做题方法汇总
本单元出题有四种易错题型: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楼梯形状(凹凸图形)求周长。下面详细解析:
(一)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 )
需要铁丝长度即图形的周长,这种题型,就是求周长,不再解释。
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正方形,求边长,利用长方形边长公式即可求出。再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长方形,求长方形长和宽。需要知道长方形形状不唯一,有多种解法。也可作为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长方形形状不唯一。(围成正方形,则正方形形状唯一)
(二)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不管是课本,练习册,还是试卷,哪里都有这种题型,出题人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细心,不能直接利用周长公式求答。此题关键——一面靠墙,所以靠墙那面,不需要用篱笆,求篱笆长,就是求其余三面的长度:15+8+8=31(米)若没有画出图,只告诉一面靠墙,则有两种方法:长靠墙和宽靠墙长靠墙,只计算一条长 15+8+8=31(米)宽靠墙,只计算一条宽 8+15+15=38(米)
(三)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并分清,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周长变小;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大。以题为例此题已经画出图,所以降低了难度。做这种拼图和切割图的方法,第一步——画图。不难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那么周长=2×4=8(厘米)切不可这样做:一个小正方形周长=1×4=4(厘米) 四个小正方形周长=4×4=16(厘米)不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原来四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等于16厘米,拼成大正方形后,周长变为8厘米,周长减少16-8=8(厘米)所以,切记,此类题,第一步画图,求出新图形的边长,再求出周长。换作长方形也如此,画图,然后分析,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答案。
(四)楼梯形状(凹凸图形)
求周长此题做题方法:平移通过上图中红色箭头的平移方法,把两条边分别向上和向右平移,则原图的周长,就是新的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8+6)×2=28(厘米)现在,是不是感觉很简单呢?记住,楼梯样的图形和凹凸图形,做题第一步:平移
第四部分:练习图
(2)(3)(6)(a)(b),直接利用公式求答,不再赘述。图(1)(7),即利用平移方法,把原图变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利用公式求答:(8+6)×2=28(厘米)图(4)(5)(c),为凹凸图形,也是利用平移,把横着的2厘米的小边向下平移,与周围的边连在一起,组成长方形的边,原图周长=长方形周长+两条小竖边:(10+6)×2+2×2=32+4=36(厘米)
(五)长方形剪去最大正方形(分割图形)难度系数☆☆☆☆
从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可以通过折纸的方法,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位置关系,如下图,
学生通过以上操作可以得出结论:最大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得到:
21×4=84(厘米)
答:正方形的周长是84厘米。
第二个问题: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做题法宝是——“画图”,如下图,画出最大的正方形,就把原来的长方形分成两部分:正方形和剩下的图形。
观察下图,可以看出,剩下的图形是长方形,它的一条边是21厘米,另一条边是30厘米剪去21厘米后剩下的9厘米,所以它的长是21厘米,宽是9厘米。
剩下图形的周长:
(21+9)×2
=30×2
=60(厘米)
答:剩下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
(六)多个小正方形拼四边形(拼图)难度系数☆☆☆☆☆
用多个小正方形拼成大的四边形,求怎样拼,周长最短?
这类题,难度很大,有多种解法,通过今天课堂的学习,学生大多认为"数边法"比较简单。
这类题包含有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花边最少,就是求拼成的四边形周长最短;
第二个转换,把图形总数转换为新四边形的边的数量,比如转换为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而求出周长;
第三个转换,把周长包含的边长数量,转换为周长长度。
做题法宝——画图,如下图所示,一共有三种情况
我们可以把18幅作品看成是18个小正方形。
第一种情况:18幅作品摆一排,长有18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宽有1个小正方形边长,周长就有38个小正方形边长。已知条件: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分米,所以周长是38×2=76(分米)。
第二种情况:18幅作品摆两排,一排9幅,长边就有9个小正方形边长……同样的方法,求出周长有22个边长,就是44分米。
第三种情况:18幅作品摆三排,每排6个,最后得出一共有18个边长,就是36分米。
比较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周长最短,也就是设计为“长边有6幅作品,宽边有3幅作品的四边形。”
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结论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长和宽越接近,中间重合的边长越多,外面露出的周长部分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