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题活动课程的建设原则
1. 普遍性原则
“1+1”教学的主题活动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志品格服务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包括部分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包括部分潜力待开发的学生。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参与主题活动课程,在智力因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能力方面都能够获得锻炼和发展。
2. 学科性原则
不论是学科型主题活动课程,还是综合实践型主题活动课程,都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积极地运用、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学到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技能向元认知能力的转化,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活动夯实基础。
3. 实践性原则
开展主题活动课程既要依托于学科的知识、技能,也要凸显其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中真切体会学科知识、技能的功能、作用,不要让学生感到只是换个场地继续学习学科知识、技能。要遵循活动的自然规律,让学生先动手,后动脑,自然而然地运用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只有顺其自然,合乎规律,依据活动场效应激发、感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主题活动课程中,也才能达到主题活动课程所开展的目的。
4. 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主题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德姆博和伊顿认为,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学生为了自己的学习所承担责任的能力。如果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那么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能够产生较高的效能感和自豪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会用元认知能力来解构和建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采用采用如下方法:
(1) 示范引领:运用案例向学生展示、讲解自己或者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活动任务的。
(2) 搭建“脚手架”:充分运用案例范式、活动项目清单、网络资源平台、教师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辅助学生开展主题活动任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策略指导、建议。
(3) 运用启发性问题导向,引领学生回答问题:
①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主题活动?
② 它包括什么内容?
③ 我该如何收集相关信息?
④ 我将采用何种形式开展这项活动?
⑤ 我还能做得更好吗?
⑥ 通过活动,我的收获是什么?
.......
5. 合作性原则
现代社会合作是时代主旋律,离开合作真不知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所以,开展主题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1+1”主题活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单元组、校级活动单元组、社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技巧。由于在多种组合形式下开展主题活动,为培养学生多向度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一单元组人员相对固定,在帮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
6. 激励性原则
实践证明,“要我学,不如我要学”,同理其实在玩方面也是一样。主题活动课程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渴望、竞争、优越感、表现欲、挑战精神等等非智力因素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呢?“1+1”教学采用了积分的获得和使用方案来开展对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某些需要积分的主题活动课时,也可以根据完成质量获得一定的积分,对于成绩突出者,如进入排名或者打破纪录,获得的积分会高于消费积分,以此激励、挖掘学生潜力,尽力地表现自己。在进行主题活动课之前、过程中、结束后,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信息反馈、自我矫正、自我评价、自我探索的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