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稳重是轻率的制衡,安静是急躁的掌控。圣人每天总是保持稳重,如同军队离不开辎重。虽然走进富丽堂皇的建筑,也像燕子一样安居,泰然自若。可为什么这些万乘之主却轻率轻浮地治理天下呢?轻率就失去了制衡,急躁、浮躁就失去了掌控!
【经解】重和轻是相对的概念,做领导者的,要稳重、厚重、庄重,不能轻率、轻佻、轻薄,因为“政者,正也,从一从止”,只有重才有权威,才能令行禁止。所以老子对坐在对面请教他治国之道的侯王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王弼注解“根”是制,不是“本”,钱钟书说这是对的——重是轻的制衡,静是躁的主宰。这章的含义有三:
其一,所谓的不离辎重,老子的意思其实就是25章“人法地,地法天”——要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负重致远的责任,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这圣人,便是身负国家社会人民所期望者的领导者,唯有如此,才是合道的明君或良臣。也唯有如此,才能“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对华居胜景、声名荣耀能超然处之。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能不改本来的素朴。只是那时老子所见的“万乘之主”,皆是“以身轻天下”,是说他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顾丧身失命的后果。这就是触犯“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大忌。
其二,重为轻根,这里的重是指对国之利器掌握,掌握了才是权重,重才能制轻,这是韩非子的解读。韩非子是个君主绝对权威主义者,他认为的君主的稳重就是喜怒不形于色,掌握国之利器而不轻易示人。这虽然不是老子的意思,却可以示他思想的补充——有道前提下也应该有力,这是新权威主义者的特点。
其三,重和轻是相互转化的,这是哲学的解读。重为轻根,当然不错。但在此段,老子偏向一头,有时会引起误解,所以要以相反相成的哲学智慧再解读下两者的转化——重和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互转化的,这样才不致于片面。
这第三层含义是阐述这个道理:天下事往往“重为轻根”,你所认为已经把握了的重点,将来发生弊病的,也往往出在这个重点上面。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有时重点变了还死磕不放,则失轻重之位了。比如说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生产力标准”都只能是一个阶段的重点;还有霹雳手段的反腐,也是如此,若一直沉浸在这种运动式快乐中而没有发展到制度化反腐,也会导致“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