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
我的家乡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很美丽的小乡村!
打开中国地图,一眼就能找到孕育着伟大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皖南的板块里有个叫望江的地方,那便是故乡的县城。家乡就是县城通往市区的北大门——“大美金堤”!
记得那时候,夜里,经常被江上“呜——,呜——”的汽笛声唤醒!
从烟波浩渺的江边出发,沿着332省道——(那条四季常青的安九公路),两旁清香碧翠的香樟将陪伴着你一路向北。
让我带你穿越虾蟹肥美,波光粼粼的武昌湖,翻过红土青松,桂满枞果的五甲岭。侧耳倾听,仿佛香茗山上茶姑在歌唱,焦赛湖畔书声朗朗……
一路的清风鸣蝉,一路的鸟语花香。
很快就来到了眼前这条静静地流淌,甚至不让你看到一丝波浪的汪洋河畔。
你最好在此停留片刻!极目远眺,豁然开朗!因为这个位置地势较高,叫上圩,站在圩坝上,几乎你能看到我家乡的全貌了!
家乡原本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浅滩,后经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万亩良田!如果在高空俯瞰,她就像是一口镶嵌在田野上的大锅,而此刻我们就站在锅的最高边缘!
龙河在这里一分为二,一条南下,串起兴丰、东埂、金埂、联河、大河、和北河;一条北上芦港、经老沟、九华、同仁、津潭、至葫芦,中间一条笔直的人工开凿的十里长河,起于同丰,经过双合,终于横段,最后汇聚在东边的迪湖,奔涌流入滚滚东去的长江。
家乡的四周被水包围,水系发达,是真真切切的人工干预形成的盆地。我的曾祖父一代开始来到这里挑土筑坝,围湖造田……
这里四季分明,风景秀丽!
春有金黄的油菜花,一望无际;夏有绿油油的水稻田,碧浪清波;秋来,丰收忙碌的田野,轰鸣一片;冬至,白墙红瓦的村庄,雪花纷飞。
远眺,“绿树村边合”
近觅,“听取蛙声一片”
沉醉,只因“接天莲叶无穷碧”
独步,偶得“孤舟独钓蓑笠翁”
晨起,“两只黄鹂鸣翠柳”;暮归,“一行白鹭上青天”
闲来,竹笛诉《梁祝》;随处,妇嬬唱《黄梅》。
……
这便是我的故乡,仿佛就是一幅唯美而恬静的“镜湖明月”,“晓风残露”!
故乡算不上物产富饶,但的确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我一度深信,振奋全国的红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里面的场景写的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可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经历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那里,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父母,我们的曾祖父母辛勤地耕种,辛勤地劳作,不知挑断了多少根扁担,挖坏了多少把铁揪……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接着一代,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此刻,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闭目暇想,仿佛他们挥锄舞镰,扛揪担箩的身影就在眼前……
故乡,虽然年轻,俨然也曾饱经沧桑!
然而我只是一名生活在故乡幸福时代的后生,对故乡的艰辛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颇有些许感触的,仅是那——“曾经的岁月,尚存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改变,年龄的增长,谋生领域不断的变迁,对家乡的印记也逐渐……
零乱、残缺。
惟恐那儿时的光景,渐次淡去,灰飞烟灭……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
多么幸福和单纯……
再贫穷的日子也充满着美好和快乐!
当那棵伴我一起成长的桐梧,飘零了最后一片落叶的时候,故乡的田间地头,不再热火朝天了!
田野里一片寂静和安详!
然而,进入村落,闲下来的乡邻,依旧忙碌!
家家户户正准备着丰盛的隆冬!
因为……
地闲了 ,仓满了,年也将近了!
最先登场的应该是“踏豆丝”了!也不知是不是这个“踏”,姑且这么写吧,家乡方言,也不知从何考证!
这应是故乡最具特色的美味,而且也是功能最强大的一份美味。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没有它应付不了的场合。不信我给你数数……
“还没吃的吧?我先下碗豆丝给你垫一下”。
“你妈喂,抓点豆丝出来啰!炒个豆丝啊。我去买酒!”
“明天回广东,多抓点豆丝带去。城市里什么都买得到,豆丝买不到!”
……
懒得炒菜做饭的时候,下碗豆丝就是一餐;
青黄不接的时候,豆丝既能做菜又能当饭;
请客送礼的时候,豆丝还能当作特产,独挡一面。
……
离开故乡几十年了,除了母亲托人捎带给我,在市面上从未寻见过。
那堪比“锅巴汤”的诱惑,深入骨髓!
2——准备
此刻,
我已经不可自控,“踏豆丝”的那种繁琐而飘香的场景历历在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