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9
卷三·经脉第十
8/23
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始于内眼角的睛明穴,上行额部,经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于络却穴处左右斜行,交汇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本经在头顶有一条分支,从头顶百会穴旁行,经足少阳胆经之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此六穴皆为足太阳、足少阳之交会穴),包绕耳上角部位;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本经的直行主经,从头顶百会穴入内,经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入络于脑中,复从项部(后颈部)天柱穴而出,沿项部下行与督脉交汇于大椎穴、陶道穴,
循肩膊内,挟脊,
再沿着肩胛骨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左右共分作四列下行,连督脉一共五列,各列之间相距一寸半,
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经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胃脘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之深层,沿之行走,络通肾脏,将本经气血归属于膀胱腑;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
本经在腰部有一条分支发出:从腰中肾俞穴出发,循髋骨挟脊下行,经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下髎穴,转头上行至上髎俞穴,再转头下行,经次髎穴、中髎穴,
贯臀、入腘中;
贯入臀部会阳穴,再下行经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直入腘窝正中之委中穴;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本经在背部有一条支脉,从左右肩胛骨内侧分而下行,贯穿肩胛,脊柱及本经之直行主经被挟行于此左右支脉之内侧,
过髀枢,
经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腰宜穴、胞肓穴,到达髀枢处的秩边穴,
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
自秩边穴向外旁横平至髀骨以外的环跳穴,沿着髀骨外侧的后方边缘下行至腘窝中心点的委阳穴,
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
再下贯腨肠(腓肠肌,即小腿肚)部,经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在昆仑穴处出于外踝的后方,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又经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足通谷穴,沿着小指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指甲根角外旁0.1寸处的至阴穴,在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
当有外邪侵入本经,病候会有:气上冲而头痛,眼球疼痛如同脱出目系,后颈疼痛如同被外力拔扯,脊背疼痛,腰痛似折,大腿不能屈伸,腘窝部如被绑缚,腨肠(小腿肚)疼痛如裂开,
是为踝厥。
这叫做踝厥病。以上均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外踝之后,且其筋结于外踝,故足太阳脉气之厥失逆冷,名曰“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
当有外邪侵入本经,因本经属水,筋属木,水生木,水病则不能生木,故会主要体现为筋的病变:
痔;
因足太阳脉入系肛门,若在邪伤本经之后,又饮食饱足,则筋脉松弛、横解,肠道会突发痢疾、便血,故其病会发作为痔疮;
疟;
因足太阳主表,故易其易受外来疟原虫之感染而发生疟疾;
狂、癫疾;
当病邪随足太阳经运行到脑部,则易影响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体现为精神错乱、癫痫病;
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
头部之囟门及后颈部位疼痛;眼白发黄;流泪;鼻流清涕或出血;
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
后颈、背部、腰部、尻部(脊骨末端及以下的臀部)、膝后腘窝部、腨肠部(小腿肚)、足外侧,诸处皆痛;
小指不用。
足小趾活动不利。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足太阳膀胱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所谓邪气过盛,即人迎处脉搏的跳动,比寸口处脉搏跳动大两倍;
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人迎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寸口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