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是过于保守,还是看清了现实?苏轼是个理科生】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的今天,苏轼跟朋友王伯虎聊起对高丽的政策。
王伯虎说曾经在枢密院看过相关档案,神宗时期,张诚一出使契丹,在外交宴会上,收到高丽人私下表达对大宋的向慕之意。张回来上奏,神宗打算招徕高丽。枢密使吕公弼赶紧迎合上意,亲自写了札子,派发运使罗拯具体承办,罗派商人前往高丽招徕。
苏轼说:天下人都怪罗拯,却不怪吕公弼。像作为信息源的张诚一,也不足道之。
【吕公弼招致高丽人】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二月十七,河南开封
元祐二年二月十七日,见王伯虎炳之言:“昔为枢密院礼房检详文字,见高丽公案。始因张诚一使契丹,于虏帐中,见高丽人私语本国主向慕中国之意。归而奏之,先帝始有招徕之意。枢密使吕公弼因而迎合,亲书札子,乞招致。遂命发运使罗拯遣商人招之。”天下知罪拯,而不知罪公弼。如诚一,盖不足道也。
虽然建国(918年)早于北宋(960年),高丽一直是夹在辽和宋之间的小老弟。
对于高丽,大宋要延续大唐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又上演册封高丽王的老戏码。高丽伸出头来,左边是大哥,上边那个更狠,也是~大哥。
北宋对辽,一开始还心有不甘。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最后身中流矢,坐着驴车死里逃生。
985年,宋太宗热情洋溢地邀请高丽国王一起共同伐辽。后者没理这个茬。
986年,宋太宗第二次征辽,还是大败而归。从此无心战事。
辽国腾出手来,大举征伐高丽。993年,高丽俯首称臣。
这以后,高丽又多次对宋示好,甚至恢复使用大宋年号,想共同对付辽国,但这回咱也不理他,高丽又跟辽大哥好了,用辽国年号。大宋和高丽之间关系进入了长达43年的“冰冻期”。
年轻的宋神宗即位,血气方刚,想要“雪数世之耻”,所以“联丽制辽”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上述“招徕”行动很快成功,1071年,高丽正式恢复了对宋朝的朝贡。
看上去,这不是很好吗?苏轼为什么要反对呢?
苏轼首先是不拍无原则的马屁,第二,他是个理科生,会算账。
为了收高丽这个小弟,宋神宗下的本钱可不老少:
除了在开封设立“同文馆”外,还在各大重镇和港口设立“高丽馆亭”,来接待高丽使节,规格还相当高。
此外,对于高丽使者的贸易活动,还免税。
苏轼测算了一下,每次接待高丽使者的费用高达“约十余万贯”。
所以他主张降低接待规格,减少赏赐,甚至主张断绝和高丽的来往。
此外,他还担心“联丽制辽”政策会导致宋辽矛盾激化,给辽侵宋提供借口。
当时的北宋朝臣,基本分为新党和旧党两派。苏轼自然是“不合时宜”的旧党,即使到现在,也有人批评他在外交上过于保守。
当时处于新党阵营的曾巩,对高丽的看法是:“窃以高丽于蛮夷中为通于文学,颇有知识,可以德怀,难以力服。”把高丽堪称一个可以笼络的文学青年。
曾巩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普遍心理,总是从自己出发,认为对方有归附之心,而不是在三国关系的自保行为。
但苏轼看得很清楚,他上了好几道札子,说高丽必听命于契丹,并且“终必为北虏用。何也?虏足以致其死命,而我不能故也。”
苏轼的看法也有支持者,不然也不会有1087年的今天说的:天下人都怪罗拯,却不怪吕公弼(“天下知罪拯,而不知罪公弼”)。
可惜,北宋一直用曾巩的“德怀”——只要给人家一些中华典籍,再加上丰厚的经济赏赐,人家就会安心归附。
1127年,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第一年。宋高宗遣人出使高丽,希望通过高丽了解女真消息情报,被高丽拒绝。
第二年,宋高宗又派遣官员出使高丽,要求“假道高丽,迎回二圣”,不但未遂,还被羞辱了一番:
“二圣今在燕云,大朝虽尽纳土,未必可得,何不练兵与战?”
——你们割地都没用,为啥不练好兵去打呢?
宋高宗大光其火,但是高丽王派使者来谢罪,宋高宗还是只能好吃好喝地礼待人家。
后来,辽国被灭,高丽又对金称臣,保全国运。
可见,对于小弟,“德怀”啥的,不咋靠谱,还是要一会算账,二会打仗。
【东坡日历】
2025年3月16日,周日,乙巳蛇年,农历二月十七
27岁,是日,寒食,谒太平宫,晤监宫张杲之。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二月十七。
52岁,是日,在开封,见王伯虎,伯虎为言吕公弼招致高丽人事,亲书劄子乞招致。记。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二月十七,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9岁,是日,在安喜(河北保定),拊宣仁圣烈皇后高氏神主于太庙。上慰表。轼。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二月十七,时任定州知州。
今天的长沙,久雨之后,终于放晴。
光影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里无声行走。
光的舞蹈,是时间的痕迹。
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值得记录?有什么想要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让我们共创“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