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之光》共读记

在8月11日晚的《内在之光》共读活动中,两次分组活动,都是丁茹、陈爱芳、小妮和我四人同组,这个小组虽然只有小妮是我比较熟悉的,但当大家聚在一起时,却丝毫没有陌生感,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很舒适。

在第一轮小组分享中,主题是通过选择一张图片链接童年。我选择了有树的图片,因为对我来说,大自然才是童年真正的底色。小时候,我常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欢乐时光。我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会赶着几只鹅跟着舅舅他们去放,鹅摇摇摆摆地觅食,我们则在旁边追逐嬉戏,感受着自由自在的快乐。我们还会在野外烤鸭蛋和地瓜,那柴火燃烧的噼里啪啦声和食物散发出的诱人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还有用稻谷炸爆米花的场景,随着铁板的热气“噼啪噼啪”的响声,爆米花瞬间膨胀开来,那独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我们争先恐后地去品尝,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这些童年回忆里,幸福的瞬间数不胜数。

第二轮分享,我选择的是信任圈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内在真我是真实的、有力量的”,第二个原则是“只有在一些具备某些品质的关系中内在真我才能感到安全”。我将这两个原则与我的教学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割裂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唯分数论”与“生命化教育”的割裂。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分数往往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仿佛学生的价值就取决于那几个数字。这也成了评价老师的重要标准。这导致很多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分数展开,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个体的需求和发展。而生命化教育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情感。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我感到困惑,仿佛自己被困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明白分数在当下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未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又深知生命化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这种割裂让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感到纠结和挣扎。

不过,也有一些教学经历是让我感到整全的。比如带着孩子们做项目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去探索、去实践、去解决问题。他们会主动去查阅资料、与同伴合作、与老师交流,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他们的内在真我在被激发,他们不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为了完成一个有意义的项目而努力。还有写数学日记,这个小小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思考、困惑和收获。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还让他们学会了反思和表达,也让老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整全的教学体验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真正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至于第二个原则中提到的“具备某些品质的关系”,我目前还处于探索和理解的阶段。我明白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具体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让内在真我感到安全,我还需要在以后的共读和实践中去进一步思考和体会。我相信,随着我们对这些原则的深入探讨,我一定能在教学生活中找到更好的平衡和方法,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真,也让自己的内在真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