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有怨乎?

古时兄弟排名,伯,仲,叔分别代表老大,老二和老三。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老大和老三),父亲打算将叔齐立为国君,按常规是立嫡长子。父亲去世后,叔齐不肯继承,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却认为,传位给叔齐是父亲的意愿,不想违背父命,于是逃离孤竹。而叔齐也不愿意继承,也离家出走了。于是孤竹国便拥立了孤竹君的次子当国君。

伯夷,叔齐听说周伯昌善养老,而想要去投靠周。还没到,伯昌去世了,伯昌儿子姬发继位,即位周武王。正好赶上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就上前拉住周武王的马缰,陈述君臣关系,劝阻周武王不要出兵。姜太公认为他们是节义之士,便客客气气的让他们走了。

周武王平定商纣的祸乱后,天下诸侯都归顺了周朝。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隐居在首阳山,坚持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只采集野菜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伯夷叔齐,其中有一段是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子贡问老师:“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段对话的政治背景,孔子周游列国,当时带着学生们在卫国,彼时卫出公继位。卫出公的爷爷卫灵公宠幸夫人南子,太子蒯聩与南子有矛盾,想要杀死南子,没能得手被南子发觉。灵公对此非常生气,太子不得已逃离了卫国。卫灵公死后没有另立太子,于是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也就是卫出公。而逃亡在外的太子蒯聩听说父亲死了,就想着回来继承国位,被卫出公出兵阻拦不让他回来。

孔子的学生之间就在讨论孔子会不会继续留在卫国,辅佐卫国国君。子贡就说去问孔子,于是就有了上面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子贡没有直接问而是通过问孔子对伯夷叔齐为人的看法来判断。得到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赏,子贡也就明白了孔子是会离开卫国的。伯夷叔齐当年因为让国出走,最后死在首阳山。而卫出公却因为想要保住自己的王位,而出兵阻拦父亲回国继位。这两种做法截然相反,也反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而子贡对伯夷叔齐是否有怨的提问,实则也是在问孔子面对现实的态度。伯夷叔齐因为尊崇自己内心的价值和信念,品格那么高尚,最后却死在首阳山。孔子为了心中的道义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面对这些困境能否坦然面对,是否会有怨恨?孔子回答,怎么会怨呢?求的是仁义,得到的也是仁义,所求在己,所得亦在己。伯夷叔齐追求的人格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体现,而成为义士,千古贤人,有什么好怨的呢?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追求,也会坚守心中的道义。

生活中,怨很容易,不怨却不容易做到,现实生活往往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愿意保有怎样的信念,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在于我们自身,有怨无怨也都在于自己的选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