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点燃自己,阅读标题之后总是对“自燃”有阴影,果然自己是固定型思维在做文章,需要看法,如何做才算是自己点燃自己了呢?
我能想到的是郭晓琴老师每天录制读书内容,啃读《论对话》的执着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共读群的督促和也会成为我每天督促自己读书的一个动力。
郝老师在文章篇提到问题,成年人持续学习的热情、动力究竟源于什么?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新网师获得关注与认可?
从教育角度考虑,每一名教师对学生也应力求做到个别对待,及时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被呵护。
推己及人,在新网师的学习中,学员如果能获得他人的鼓励和认可,会增进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习动力,这是郝老师考虑到老师的需要。
每次课程开始的时候,教育写作都在招募点评员,以承担即成长的责任感呼唤,成就自我的唤醒,个人能力的锻炼一定是在实践中提升的,郝老师在别的文章中还提到,不是因为优秀才去做,而是在锻炼中实现了优秀的跨越。
成年人的修行,需要做到合理自我评价。如果真正研究学问且学有所得,那么,即使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和点赞,也应勇猛精进。
自我评价
昨天看李一诺的演讲,力量,来源于“我想”带来的自觉。在现实的环境里自己成功,需要自我点燃,需要自我评价,需要马达开启、动力十足。
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一是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解决了现实中的困难,二是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
为什么所学理论不能指导教育实践呢?
郝老师总结是,投入不够,没有真正掌握。
第一,那个理论自己并没有真正懂。尤其是专业书籍的根本概念,如何获得存在性领会是一个跨越认知规律的“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经历之后的大彻大悟。
第二,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阅读理论不匹配,所以暂时的 这个问题不能用手里的理论去套,好比是两个不同型号的螺丝和螺帽,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调整,或者矫正之后的周旋。
第三,理论是一般的大框架,放之四海而皆准 ,教育问题是具体的,微观结构的人。每个具体个体的思想特点都是典型的,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学习内驱力的深层次原因是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
兴趣在知识本身而不在知识之外。
把固定型思维切换为成长型思维,是个人全面成长和进步的底层逻辑。
遇到成长问题,换个角度解决,不是问题消失了,是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也许能将问题看更全面,能解释得清楚,解决问题的路子更广。
文|文芳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文芳”公众号,一起温暖,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