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天晚上我的一大任务是催作业,但这学期一开学,女儿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很快就进入了上学状态。每天把作业列在一个小本上,做完一项在前面打勾。上下学路上、公交车上都在背诵知识点。老师也反应孩子这学期很努力。作妈妈的在欣慰的同时,看到那个努力的小背影,有些心疼。
我想,应该是做对了一些什么。
1 阅读转变了思想
2021年7月到现在,我陪女儿共读了9本书,除了老师寒暑假布置的四本名著,其它五本是我选择的,包括励志类和学习科学类。其中三本对女儿学习产生了直接影响。
11-12月份读《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孩子定了学习目标,懂得了付出才会有回报。看完这本书,正赶上期末前复习,在家里开始能看到孩子背知识点,认真复习功课。期末成绩有一些提升,但未达到孩子的预期,孩子问我,为什么努力了效果不大。
春节期间,我们共读了《考试脑科学》《学习这回事》,孩子了解了人脑的运行机制,懂得了记忆的规律,明白了聪明不是天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可获得的。
我相信这几本书,一定对孩子产生了一些影响。
2 爱好激发了行动
由于好奇,我问过孩子好几次,孩子起先说是过年期间读的两本书对她产生了影响。后来我发现她每晚速度写完作业,直奔琴旁,才明白,孩子是想留出一些时间来练琴。如果她没有写完作业,直接练琴,我和爸爸会说她。
没想到,兴趣能让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动力。女儿小时侯向我说过想弹琴的想法,但当时女儿正在学习舞蹈,一开始我就跟她说,学一样,就要一直学下去,不要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而且学钢琴的费用很高,当时我觉得负担太重,就没让孩子学。电子琴虽然便宜,但出于不能学太多的考虑,也没让孩子学。
今天中午回家的路上,孩子一边走一边背书,同学们问,你中午背,晚上干啥去呢?她告诉同学,留出时间晚上练琴,几个同学“哇”的一声,非常羡慕她,问她现在学能学会吗?
孩子已经初二,下学期就要升初三了,身边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让孩子这个时候去学琴?
3 学琴只是为了开心
2021年寒假,我帮女儿列了假期计划,每天写一定量的作业,还有和我一起读几本书。不过春节可以无拘无束的玩两天。可是过年的时候,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竟然不聊天,也不一起玩,一人拿一部手机各看各的。
放开看了两天电子产品的结果是,孩子不再像年前那样每天认真的做寒假作业,与我共读的热情也不高了,还特别容易发脾气。
刚开始,我以为是孩子没有玩好,问孩子,孩子说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几个人在一起还不是各自看手机。
寒假期间,孩子特别宅,大人不带她出去,她就一直不出去。在家除了写作业,读书,没有别的消遣。平时,电子产品我很少给孩子看,怕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于是,我想是不是让孩子再去学样东西,学不学的成倒是次要的,起码可以每天出门一趟,呼吸点新鲜空气,跟人多接触,孩子能开心点。
孩子小时侯学了七年舞蹈,起先是学民族舞,第六年时在一次下腰的过程中晕倒了,起来半颗门牙给已经被嗑掉了。后来放弃民族舞转学拉打舞,可是有一次在课堂上站的好好,不知怎么突然晕倒了,差点撞伤头部。因为没有找到晕厥的原因。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让她继续学舞蹈了。这中间还学过一小段时间的书法、声乐、画画。除了声乐老师太凶,把孩子给吓回来了,其他孩子学的都很认真。
本来是跟孩子商量,想让她选择之前学过的再去学,可是她都不愿意再去学了。
以前,孩子曾经说过喜欢弹琴,在家里平板上下载了一款APP,打开APP有模拟琴键,孩子空闲的时候,会打开玩。为了让孩子能开心起来,我跟她说,要不去学琴吧。孩子眼里突然有了光芒,但她说学琴太贵了,而且她现在马上初三了,没有太多时间学了。
在和女儿共读《考试脑科学》时,书里介绍东京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小时侯学习过音乐。音乐有助于记忆,难道还能让人变聪明?东京大学在日本来说,可是跟我们国家的清华北大一样屈指可数的大学。
不管学到什么程度,当时我想学习音乐可能会让人变聪明,又能每天出门,不管怎么说都是有好处的,那就让孩子去学吧。
我猜想是孩子心情好了,对学习也拾起了信心。真的是意外收获。
4 总结
其实理一理,发现我的孩子是个非常踏实认真的孩子,不管做什么,都会认真去做,只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机会太少了。
前一阵子,我们娘俩做了DSIC性格测试,孩子的测试结果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她的天性是注重细节,万事都要追求完美。但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形成吹毛求疵和钻牛角的毛病。专家的建议是,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多种不同的尝试机会,帮助孩子拓宽视野。
冬奥会之后,谷爱凌被刷屏了。她的妈妈为培养她花了1000万。虽然普通人没有她那样的家底,但能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尝试,就多提供一些吧。这不是父母们都该去做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