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恐惧症
(一)引言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指个体知觉到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后产生的防御性反应,是一种具有足够效力和生物性驱动的动机状态。
临床上把恐惧看做恐惧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境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刺激大反应。
而且恐惧的内容又常常是一个内容消失,另一个内容又产生了,具有不稳定性。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968名求助者做过的统计,各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占56.3%,其中神经症占34.70%,排在前四位的是:强迫症36.67%,抑郁症27.57%,恐怖症18.79%,焦虑症9.39%,恐惧症是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居精神障碍第三位的神经症。
儿童恐惧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恐怖障碍不等于恐怖症,它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有纵向跟踪调查到儿童14岁,发现90%的儿童在其发育的某一阶段发生过恐怖的反应。
一周内消失的占6%,在3个月内消失的达54%,在一年内可全部消失,当然也有消失的时间要长一些的。
总之,许多恐怖不经任何处理,随着年龄增长均会自行消失。另外,恐惧的内容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及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
如9个月前的婴儿怕大声和陌生人;1-3岁的儿童怕动物、昆虫、陌生的环境和生人、黑暗、孤独;4-5岁的儿童怕妖怪、鬼神,怕某些动物或昆虫,怕闪电雷击等;小学生则怕身体损失、怕离开父母、亲人死亡,怕考试、犯错误和受批评等;青年期则产生对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的恐惧。
所以说,恐惧不一定是件坏事。一般来说,恐惧与儿童年龄大小和应付能力有关,也反映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恐惧的内容常常是一个内容消失,另一个内容又产生了,具有不稳定性。
恐惧障碍的患儿恐怖的内容各不相同,且较稳定,不会泛化。如怕猫的不会变为怕狗,怕闪电打雷的不会泛化为怕黑。
由于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恐惧,进而产生回避或退缩行为。如怕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父母批评,发展到怕上学、怕见老师和同学,产生学校恐怖症。
恐怖障碍持续的时间较长,不易随环境年龄的变化而消失,而且任何劝慰、说服、解释也无济于事,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青少年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学校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儿上学前诉说自己有头痛,腹痛等不适,不愿意上学,如果强迫患者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身体不适,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但倘若同意患者暂时休学,焦虑情绪和不适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近年来少年儿童怕考试、怕见老师、怕上学的越来越多。国外资料表明,在日本200万学龄儿童中,每年就有5万儿童因此症状不得不停课退学。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恐惧诱发事件。
进入学龄期后,与学校和学习有关的事件成为诱发儿童青少年学校恐怖症的首要因素之一。同时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急剧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身心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学校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学校中隐含的伤害性因素,可能会成为诱发青少年恐惧情绪体验的重要根源。
如果这种恐惧体验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很可能导致各种情绪障碍及逃学、厌学甚至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行为问题。
学校恐惧症是目前较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
在日本,儿童拒绝上学症被列为是独立于学校恐怖症的疾病,成为日本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青少年社会问题之一,因为从害怕去幼儿园的幼童到青春期后的拒绝上学的青少年人数逐年递增,不去上学的时间在一两天乃至半年以上。
近年来,这种状况在我国也日趋多见,症状和行为特征与日本的颇为相似;原因与儿童期的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障碍有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诱发或加重症状。
患恐怖障碍的儿童一般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多疑、过于敏感、被动、羞怯、依赖性强,遇事特别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具有易患素质。
同时一些意外事件的惊吓,如自然灾害或某次车祸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可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的后果,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另外,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影响也较大,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不当为主: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于保护、限制儿童的许多行动。
有的父母用吓唬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不听话、不乖顺。
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或经历过的一些可怕的事情。
有的父母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存在恐怖,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使孩子也深受其害。
有的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或父母对孩子缺乏一致性、一贯性的教育,这些都会导致学校恐怖症的发生。
最后,幼儿园、学校教育环境也是引发学校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就遭受老师的训斥、打骂,又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不能准确清晰的的表述幼儿园发生的情形,回家又受到家长的责备,导致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害怕去幼儿园。
有的学校老师教学方式枯燥、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个别老师甚至自己也存在某些心理问题,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儿童产生恐怖情绪。
而学校恐怖症这类问题最初又是以躯体化的痛疼症状出现,但去综合医院检查并未见器质性病变,而家长又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由此引起家长的怀疑,这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冲突更加尖锐,他们一方面恐惧上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家长怀疑自己说谎,这进一步加重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提早预防,让家长和老师更多的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以预防为主,尽快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加重。
学校恐惧症尚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资料。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惧症在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学校恐惧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低年龄组中女性多见,高年龄组则似乎男性多见,发病率与患儿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
只有很少的人报告说自己有可以称得上恐怖症的心理问题,但是约有11%的人害怕情绪在一生中某一时刻可达到心理障碍的程度,可以被称为“恐怖”而且年轻人的数量还在增加。
国外有报道称学龄儿童中约有1%-5%的发生率。
我国学者曾经对260例儿童情绪障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3.8%为学校恐惧症,位于儿童情绪障碍的第三位。
另外因为学校恐惧症没有一个标准的诊断标准,因此各自的检出率也不同,另外学校恐惧症的流行病学统计较为困难,因为患者早期常以头痛、乏力、腹痛等躯体症状去就诊。
而且尽管恐怖症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和生活功能,但他们很少去就诊,只有极少数严重的患者才去就诊,这主要是因为一旦患者远离引起恐惧的环境,所有的躯体症状和焦虑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到不受困扰的程度有关。
而且学校恐惧症是一种关于儿童、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的心理障碍,家长的过分关注可能给儿童不用上学的权利,从而导致儿童学校恐惧症情况有上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