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杜甫站出来了,上奏说房琯这人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了学养很好的高官,很有大臣的体面,希望皇上从大处着眼。皇帝一听很是生气,觉得杜甫就是房党,下令治罪。交山司推问。
在当时,皇帝下令交山司推问肯定凶多吉少。杜甫在这件事情上的遭遇与司马迁几乎一样。由于替别人讲话而遭罪,这让人不能不后怕。想到在朝廷集权之下,中国文化有可能在顷刻之间失去杜甫。但是那天有人提醒皇上,杜甫的职务是谏官,专门用来提意见的,皇上一想也对,就放过了他,但也不再信任杜甫。
后来杜甫被贬为华州司,他到华州一看,什么也干不了,就带着家属到甘肃投靠一个远房亲戚,但在那里又过不下去,只得回来到处寻找生机。在成都草堂住的时间比较长,后来又继续流浪。他不可能向任何机构领取薪俸。只能找熟人接济。经常很多天都没有什么吃的。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后来耳朵也聋了,牙齿还掉了一半。 770年冬天,他病死在洞庭湖的一条船上。那年他58岁。
这个始终在战乱和饥饿中逃命的可怜流浪汉,居然是一个世界级的顶峰诗人。
用感同身受的苦难来抚摸大地苦难的诗人杜甫堪称第一,他流浪的地方多,流浪的线路长,构成了一幅饱含深情的杜甫地图。
他是什么地方人?很多人都说是四川成都,那是因为杜甫草堂,其实要说祖籍是在湖北襄阳,但他的祖父已经迁到河南巩县,因此一般都说他是巩县人。他的心里家乡分布在中国很多地方。我真希望他的足迹能被今人用诗画的方式好好纪念,只要是他写到过的地方,最好能立下一座座诗碑。
“诗意地”居住,这是西方思想家的理想。
在欧洲较早发达的国家,总会把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居所和行迹尽可能地标注出来,借以显示这个地方的文化深度以及后人对这种文化深度的尊重。更夸张的是,后来欧美不少地方甚至把海明威这样的现代作家逗留不过半天、喝过喝过一杯咖啡的记录也标识得清清楚楚,而各国游客也都将其当作一件大事,争相摄影。
让李白和杜甫的诗从课本走向旷野,从诗集走向山水,其实这也是对后代的一种美学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