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难抚摸苦难
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七十四年,那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两人相差11岁。
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而杜甫则温良敦厚,有长者之风。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兑现成不同的年龄形象,与真实的年龄有很大差别。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时候,彼此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读过李白的很多诗,一见其人,全然着迷。李白见到杜甫也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如果让他来识别一个诗人却错不了。他听杜甫吟诵了几首新写的诗,立即惊叹,当然,他不能预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共享中国诗歌的王者自尊,且永远无人觊觎。
他们最早是在洛阳认识的,后来又在今天河南的开封,当时还有几个朋友一起骑马到商丘以北的一个大泽湿地打猎。李白和杜甫的结交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
但是对友情似乎杜甫更为专注。杜甫写了很多怀念李白的诗,而李白却写得不多。这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风格,却不影响他们在友情领域同样高贵。
处于思念中的杜甫,他的麻烦比李白小一点。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刚做上一个小官,不在长安,却很快回来了。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年迈的唐贤忠逃到四川,新皇帝李亨在遥远的灵武即位,成为唐肃宗,准备反攻。杜甫想自己官职虽小,灵武虽远也要赶去参与皇帝平叛的大业,就把家人安置在陕西富县的阳春,自己则与其他人投入漫漫荒原,远走灵武,但是他们很快被叛军的马队追上了,押回长安,被当作俘虏囚禁起来。
杜甫被囚禁八个月后,有一天在草木的掩蔽下又逃了出去,这时他听说皇帝已经从灵武到了凤翔,那就近多了,他很快找到了朝廷和皇帝,皇帝见到这位大诗人脚穿麻鞋,衣衫褴褛,有点感动。就留他在身边做谏官,也就是提意见的官。
没想到他卷入了“房党事件”。所谓房党,是指房琯的党羽,这个房琯是个高官,在唐玄宗和新皇帝交接的事情上立有大功。但有人向新皇帝挑拨,说他更忠于老皇帝,这就碰到了新皇帝内心的死穴,正好房琯进攻长安失败,就遭到了贬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