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家庭、学校,社会包括社区在内,拥有更广阔的教育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与学校的文化课学习不同,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注重素质拓展,正好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学科,因此要加强对社会教育类型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
一是场馆学习。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公园、动物园、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益场馆越来越多,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这些公益场馆的常客,有利于充分利用公益资源,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型。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抱着学校“一家独大”的传统观念,轻视其他教育形式。其实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即使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一些社会机构的课外辅导方式与理念,也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这完全值得学校去借鉴。
二是社区服务。可以通过家委会的力量,与社区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建立社区实践岗位,如爱心服务岗,可以在干休所、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开展卫生打扫、阅读、分享陪伴、陪聊读报等活动;再如职业服务岗,可以在周边医院、银行、超市开展职业尝试、角色服务等实践活动;又如文化服务岗,可以在学雷锋日、妇女节等到社区开展宣传介绍、节目表演等活动。老师们要转变态度,不能被动地等待分配,而要主动作为,找到合适渠道,积极对接相应资源。其实社区方面也对服务学校有比较强烈的需要,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
三是社会实践。可以将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专业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关注社区管理的问题,以小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如社区车位不足问题如何解决?高空抛物问题如何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所研成果,改进社区工作,达到多赢的目的。班主任要鼓励家长转变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心,要引导孩子们在做好基本安全防护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
相对于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亲近社会、热爱社会、善待社会可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