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
知识不是为学科而存在的,也不是为认识世界而存在的,归根到底它是为人而存在的。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导向的基本前提。
1.一、知识的育人价值。知识具育智价值,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领会知识本身的内容外,还会主动吸收沉淀在知识中的智慧、才能和思维方式,实现知识内在的育智价值。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可见,学习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个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
2.知识具有育德价值。知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知识镌刻着人类探索真理的艰辛、科学精神的奥义以及勤奋刻苦的意志,包含着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崇尚真理、热爱生活、追求人生幸福的道德情感学习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趣味。
3.知识具有育美价值。个体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他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才能被真正的激发出来。知识具有陶冶价值,美育离不开知识,知识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能力,使人不仅能够发现美、鉴赏美,也能自觉去追求美和创造美,这是知识的美誉价值所在。
总之,知识是人的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个体的创造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与个体的精神乃至身体,进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
4.二、知识的精神意义。强调知识的意义性意味着我们要真正的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关注、关爱、关切贯穿和体现在知识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课程角度讲要强调知识与人的具体关系,努力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去选择、加深、拓宽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使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学生学习角度讲,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
第三章第三节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在内容上强调的是公理、定律、原理、公式、计算、科学家、发明、发现等,通过推理、演绎、归纳、计算、实验等学科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理性、坚韧、求实等品质。二是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三是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四是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同学科中蕴涵着具体丰富又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