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三个号的头像和标识都换了,对于我来说,今年还是变化很大的,从两个号写到三个号,出了一个情感课程,课程的头像也换了一个,以前那个太官方了,平时从不穿西装的我,看起来就是别扭,换了一张更亲切一些,也更接近本人的。
看了下树洞邮件,今年应该收到了一万多封邮件,因为有些是多次来信,如果从人数来说,应该回复了七八千位读者吧。所以,可以想象,我可以呈现在公号里的,其实占据很小的比例。
除了每天回复邮件之外,我还有一点点知识焦虑症,就是只要一段时间我没认真读书了,我写文章的质量感觉在下降了,我就会焦虑,一旦焦虑了,我就又去买一大堆书回来阅读,感觉自己思考的问题又有了一定深度了,那么不管写文章,还是回复邮件,都觉得更舒心一些,毕竟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坚持更新,还要兼顾质量本来就不容易。
我写火养自留地的文章经常是这样的,从书架上拿一本诗集下来,感觉某首诗歌可以给灵感,结合自己思考的两性话题就写好了,一千五百字左右,大概写二十多分钟。好在我家里诗集比较多,以前读过的,现在重新阅读的都有,感觉这样坚持更新也还算不错,也没有感觉有多大压力。
但是思考的压力一直都有,为什么我有思考的压力呢?因为我觉得自己如果一直都没进步,那就是浪费那么多情感来信,浪费这么好的资源了。
这两天读了本书,给我启发蛮大的,水木丁的《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这本书是解读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著作《未发现的自我》,荣格这本书我读过,但是理解没水木丁这么深,被她这么一解读之后,我又很想重新阅读一遍了。
虽然我是写情感两性的,但是我觉得两性和心理学是最为接近的。水木丁说:“我喜欢心理学的原因是,它是把人当作个体去对待的。”我也想过自己为什么会钻研到两性领域,我觉得两性领域是最能体现个人主义的,就像我以前写过的文章性,是最私人化的体验。因为这是最私人化,最具个人色彩的,那么对于我来说,就具有非凡的魅力。
虽然我呈现的案例有很多相同之处,譬如都是婚外情啦,都是婚姻不幸福啦,都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男人的性啦等等,但是在这些共同问题之外,具体落到每个人身上,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我很喜欢和个体交流的原因,因为我一直坚信,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个体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存在。
恰好这些观点都是在水木丁这本书里提到的。也是荣格所推崇的。我认为人的本能是大于很多道德和世俗规则的,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人的本能才是最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超越世俗的。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正视自己的本能呢?因为在我们集体主义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更会注重集体带给你的烙印,刻意的压抑自己的本能。
譬如我在这篇文章在性和婚外情当中,女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也写了本能的作用,很多女人开始会认为自己可以在无性的婚姻里一直忍受,也可以一直没有性和亲密关系的婚姻里继续,永远都不需要情感,这是对自己的高估,人的本能力量,超越这些的。你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本能,然后才怎么去引导它,而不是刻意去克制它。
还有人的情绪,很多人认为成熟的成年人就应该消灭情绪,认为只要情绪失控或者失落了,就是失去理性的了。但是其实对于个体来说,有情绪才是正常不过的。只有承认自己的情绪,才可以更好的人清楚自己。
还有一个阻碍我们认知自我的严重误区,那就是我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贬低情绪情感本身,这也非常严重地阻碍了我们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情感。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好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极端崇尚理性,贬低感性,把人的情绪情感当作一种低级的东西。我们承认,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原始的东西,但是原始和低级并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读了很读了很多书,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没有接受过精神启蒙的。
|水木丁《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个世界》
很多来信者说自己走不出某段感情,走不出某种情绪的时候,我经常说,你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去和情绪相处,才可以更好的走出来,而不是非要去对抗它,你本来很痛苦,就是很难受,你没必要假装自己很坚强,很不屑等等。
该哭就哭,该难受就难受,该忧伤就是忧伤,这是人情感的一部分,并不是说那样就丢脸,或者低级,而这也是你自救的一部分。
就这点来说,我觉得自己长达一年多的心理咨询,也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现在都还记得咨询师,在我讲述一些事情的时候,她问我的是感受,而不是事实。
譬如我说了一件事,她问我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回答说,我觉得对方不应该这样做,她会纠正说,我是问你的感受,不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我又说,我觉得可以商量好,两个人就不会有问题,她又说,我问的是你对这件事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几次之后,我会静下来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才是最真实的。
甚至我觉得我写得好一些的文字,都是带着我的情绪的,可以打动他人的,优秀的文字,让你产生共情的文字,都是带着你个人情绪的。不带个人情绪,只是简单说教,告诉你如何如何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