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优秀”标签
一一“配套效应”摘抄与感悟
所谓的“配套效应”,刘儒德教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介绍: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人在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搭配”倾向。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巧妙运用配套效应以取得好的结果。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小老师”,学生为了像老师一样顺利地讲解,平时就会认真准备,先把知识点学懂学透。在我的课堂上,有时我会安排有能力的学生当“小老师”,提前安排好人员,把具体任务布置好,以便让她(他)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小老师”课堂上讲解时或提问下面的学生,或者她(他)补充讲解,学生们在课堂上也放开了,活泼有趣。我心里窃喜,学生当“小老师”还真不错,他们还总能胜任。让他们当“小老师”,就是给他们贴了“优秀”的标签,他们形成的意识是,我是优秀的,是有潜力的;我是个好学生,应该能够做好。于是为了与这种意识相配套,学生们就努力地扮演自己心目中优秀的角色,并开始相信自己的努力也注定是有效的。前段时间的一个周日,儿子在认真学习地理,又是查资料,又是在网上查。原因是老师说了,下周上课时要指名学生到前面讲给大家听,他要把知识点都弄会,以防老师会让他讲给大家听。可见,提前不指名的任务会让一些学生做足功课,变得更好。
当然, 我们在工作中使用配套效应的时候,一定要合适,并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要顾及学生的想法。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记述了她小学时候作文被老师多次表扬的故事。她的作文很受老师赏识, 老师每次评讲作文的时候,都要在班上表扬她,并把她的作文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每次被表扬后她内心就非常高兴,更激起了她写作的欲望,她越来越喜欢写作,她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 但随之她的烦恼也来了,因为老师在每次讲评作文时都在全班同学面前给她贴上优秀的标签,其他同学开始羡慕嫉妒恨,与她的关系慢慢疏远, 她可不愿意因为自己被表扬而失去了玩伴。 于是毕淑敏就私下找到语文老师说,下次再读她的作文的时候,能不能不提她的名字,语文老师欣然同意了。后来老师再读作文的时候,同学们就会猜测:“这个作文可能是毕淑敏的,也可能另外一个同学的吧?”从此之后,毕淑敏与同学们又开始玩得很高兴了。 毕淑敏的故事告诉我们,配套效应在使用的时候,特别是给学生贴上优秀标签的时候,有时适合在众人的面前,有时可以发生在单独的交流当中, 如果是反复地给学生贴上优秀的标签,一定要顾及全面, 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适中,如果使学生内心产生了不愉快或者是紧张的体验时,要及时予以淡化和化解。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在使用配套效应的时候,尽量多给学生贴优秀的标签,少贴一些负面的标签。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 少用一些定义性的话语,如“你这孩子,真是不可救药了”,“你真是个没脑子的学生”,“你学习怎么这么差”等等,这些语言会引发学生将其自己的行为与这样的不良信念相配套的不利倾向,甚至破坏了其本来具备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我们老师工作的本身都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但要教书,还有育人。对于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以鼓励为主,并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力求为他们贴上正面的、积极的、优秀的标签, 激发他们自身的内驱力,助力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