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的剩余部分,通过徐爱与阳明先生之间的对话来了解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
阳明先生到底为徐爱澄清了哪些知识上的模糊呢?
第五,关于“博文”和“约礼”的关系。
阳明先生说“约礼”的“礼”就是“理”。“理”表现出来被人看见就是“文”,而“文”隐藏起来不为人所见就是“理”,即“理”和“文”二者是一个东西,一个表现在外,一个隐藏在内。
“约礼”就是要让人心中有纯粹的天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被人能看见的地方去下功夫。就类似于我们说每个人要修炼德行,德行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德行,有没有良知我们可以通过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来感知。
第六,关于道心和人心。
阳明先生说道心和人心其实是一个心。可以说夹杂着人为因素或私心的叫人心,而守于纯正的就是道心,道心若不能守住纯正就是人心。
在我看来,就是真正的道心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良知,有规则,不会随意破坏自己的人伦道德。但人心,就可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道德底线变低。比如我们常听说的破窗效应,我感觉就是所谓“人心”的体现。
第七,关于隋朝时的王通和唐朝时的韩愈。
阳明先生说韩愈是文人中的英才,王通是一位贤能大儒。但是我们后世的人却因为韩愈的文采而大肆尊重韩愈,而忽略了王通的厉害之处。
借由王通和韩愈的对比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明道”二字进行了探讨。
在阳明先生看来,明道是为了返璞归真,使得道在平常生活里也得以落实,而不是为了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天下纷乱,恰恰是因为太重虚文却轻实行。
为了删繁就简,孔子才删述六经,推崇文王、周公关于《易经》的讨论,为的是对其加以约束,禁止毫无底线地蔓延,最终《易经》的论述归于统一。后来《尚书》《礼记》《乐经》《春秋》也是如此。除了删除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对于那些过时的治世之道,圣人们也一样会删略。
我们回过头看一下,王通是谁呢?
王通,字仲淹,隋朝山西人,天资聪颖,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35岁。他曾经仿效孔子作《六经》,即“王氏六经”,用模拟经书的手法,分别作出了《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
可以说王通和韩愈都是“尊经重道”的典范。
在徐爱看来,王通仿作经书不是为了明道,就有点上不了台面。而阳明先生是肯定王通“尊经重道”的做法的。在他看来,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人心不正,就是因为繁文缛节兴盛而躬身实践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