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故事的教育》读书笔记(十六)
文/李现风
2024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以以下三个出发点为目的:
一、书中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书中的值得借鉴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书中的美句,有鉴于哲理性的句子,提升自己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教育文化水准。
读《做有故事的教育》作者王维审读书笔记十六:
第三章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
二教育叙事的试水与内涵分析
126.故事是叙事教育的核心,叙事是叙事教育的基本策略。叙事教育的故事性,决定了叙事教育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载体的教育方式,也就决定了叙事教育的“柔性”特质。
首先是教育通过叙事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的目的。一方面,促进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叙事教育通过叙事达到触动自己也触动他人、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的目的。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叙述让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改动,从而完成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叙事教育启动直抵心灵的教育行动,让学生经历触动、感动,最终实现心灵和能力的成长。其中“触动”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所在,是教育叙事的柔性特征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再次叙事教育的柔性特质还体现在其对受教育者道德形成的系列价值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德育叙事有助于增进学生对道德的理解;俄语气是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人的理解;德育叙事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127.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阿拉斯代尔·莫金泰尔教授指出,“人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叙事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的类型”,我们可以在叙事里,理解人的行为,理解人性。因此,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解读人和人性的过程。
128.德育叙事是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的最佳载体,学生对德育叙事的理解也是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129.现将叙事教育与前面两种教育方式做一下对比:
目标理念。说理教育强调说教育人,重在品德塑造;养成教育讲究行为养成,重在通过强化与重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叙事教育重视情感引导认知、强调品德的自我建构。总体来说,说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外在输入”,养成教育的特质在于“重复强化”,叙事教育的关键在于“情感引导”。
内容特点。说理教育的特点是说理性、教化性和塑造性的统整;养成教育则注重利用各种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重复强化,促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某种道德规范,具有活动性、强化性和形成性的特点;叙事教育则以讲述故事为基本形式,通过故事让学生应感化而自主生成某种道德情操。与此可以看出,叙事教育只是为道德的生成提供了环境和可能,学生才是道德建设的主体。这一理念,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规范。
过程特点。说理教育的教育过程一般可以理解为教导、灌输直至明理,整个过程中教育者占据主动权,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养成教育一般遵循制定行为规范、强化养成习惯、形成某种品格的教育路径,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拟定好的规则和训练程序中逐步养成习惯品质。叙事教育大概遵循感触、感动、感悟的节奏,受教育者在故事的作用下应触动而感动,因感动而有所感悟,然后自我内化形成品质。所以,叙事教育强调的是情感的力量,依靠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主动成长。
师生角色。在说理教育的理念下,教师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作用被过分强调,学生属于被塑造了对象。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道德行为的训练师,学生是被训练的对象,学生道德规范的获得多依靠机械重复来实现。而在叙事教育的理念下,教师是心灵的感化师,依靠故事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是被感动的对象,是道德建构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感动的不是因教师,而是因教师提供的故事,即教育者通过故事来营造出来的德育环境。
具体方法。在实施说理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往往采用说服、榜样、告知等方法向被教育者传递自己的道德要求,过程中往往伴随惩戒等措施实施。养成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活动进行训练和练习,让受教育者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品德与习惯。而叙事教育则更注重借助叙说、演示、反思、体验、自省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叙事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在学生心灵培育和道德素养提升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30.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我总结出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养成教育与叙事教育并行,通过养成教育让受教育者形成必要的规则意识、通过叙事教育为养成教育植入情感因素和动力支持,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