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得多了,见得多了后,断断续续有零星的读者私下向我反映,极个别地方有延迟还的现象。
买非标城投的,遇到延迟还的,一直都在我们预计的范围之内,从一开始买非标城投时,就要做好遇到有延迟还的可能。概率问题,买得多了,见得多了,早晚都会遇到这类小概率事件,遇到了也没必要大惊小怪的,很正常。
截止到目前,即使是最困难区域的非标,只要您买的是纯正的城投债的,都还没看到过有发生终极风险伤到散户本金的先例,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拖的时间久点罢了。哪怕是有些要破产重组的城投,别人在破产重组前,都会提前把标债还了,非标拖了一段时间的,也都在解决,都还好。
自己买过的,即使现在有负面,等您明年到期后,说不定别人就没那么缺钱了。到明年了,如果还要遇到问题,到时候再去解决就行。
目前有负面的地方,大部分地方之所以没有大面积发酵的原因,就是每个地方上都还在积极地去化债解决,地方上都没有躺平。如果真要是像当年的P2P一旦出违约后,那就是等死,最终大概率会伤到本金。非标城投不会,有一大群人都在想办法去救它。所以千万不要把P2P跟非标城投同等看待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次会后,未来四年后,应该跟前面几年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依然是坚定地看多城投,前面几年买城投赚到钱了,未来我肯定还是要围绕城投债来做,城投至少未来三年内都很难发生终极风险,到了第四年后,又再继续边走边看当时的风格。
就前面几年的规律看,即使有极个别地方出负面,各方都不会让这类负面扩散开来。出了负面后,平台和地方上都头疼,会被各种机构和投资人无限“沟通”,如果平台实在没办法了,它会说您大不了就去起诉我呗。但实际上遇到负面的平台,都是在想办法的积极地去化债,去主动地沟通协商解决,并不是一上来就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大不了你就去起诉我”,去年吧,有个地方的非标违约后,还真被人起诉了,然后平台又私下找到投资人,悄悄的私下协商解决了,虽然晚了三个月付,最后还是把投资人本息全付了。
除了完全丧失融资能力的,都还是会想办法自救。只要平台还有一口气,上面一般都不会来救你,除非您是马上要断气了,那种估计上面就会想办法就救助这类平台,而且还有银行的贷款资金走在最后面,散户的就都还好。
所以买了纯正的非标城投的,哪怕是有自己遇到负面的,都没必要过度担心。当然,我们这边目前到期过了合同约定工作日的,都是按时付完了的。我个人收了220次城投回款,也仅仅遇到过一次比合同约定晚了两个工作日付的。
您哪怕是银行去做放贷,放出去的钱,能连续成功收回来220次,没遇到一次坏账的,那都是算很了不起的业绩,银行放出去的不良贷款,他也会有坏账,所以很多事情,换位思考后,一下就想通了。
只要事情在我们预计范围之内发展的,就都还好,就说明事物还是在沿着它原有的规律发展。买城投,买的就是信仰,只要它没有终极风险的逻辑还存在,晚点付就晚点付,风险那么高的P2P我们都是经历过的,又有几个人怕晚点还啊,而且晚点付的,一般也都是继续计算利息的。
玩理财也好,投资也罢,玩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那点收益啊,我们还是原来的观点,只要最终把本息付了的,它就是完美的,即使遇到晚点付的,那种也是叫瑕不掩瑜。回头看,如果当时没进城投,而是进了股市或者股票型基金的,那种大概率连本金都保不住,还谈啥收益。尤其是当年进了中概股、港股的,那是深度套牢。
绕了一大圈后,还是原来的城投香。
每个人受限于他的认知,只能知道他认知范围以内的事,超过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他很难看透彻,看懂,也很难赚到他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有个谚语叫: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愚人不可以语道。点到为止,多说无益。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