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语文》是我在湿地取来的真经!除了肖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外,课后的感言和点评是我最看重的。时至今日感悟很多,但是每逢用到感触很真。
在肖培东老师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他们发出怪异的腔调,他们常常相视而笑互相逗乐。经典前的不尊重,阅读时的漫不经心,其实还是教学没有营造出阅读的最佳氛围。只有充分进入小说的情境,只有立足于语言去品位,才能解冻我们内心的情感冰河,去为这个世界的美而阅读而思考,正容以悟之教学才能真正的唤醒生命‘’
读他这段文字让我深思。我的语文课就偏偏不能很好的营造恰当的氛围。我总是认为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要用情去读,所以在课上我总是用饱满的激情去读,过足了瘾,以期待学生从我的读中悟出其中的情感。
前几天讲《最后一次的讲演》,花了心思在背景介绍上,认为学生能体会到闻一多为什么能拍案而起。在范读时更是认为自己备课充分,有一点朗诵底子,一定能用声音感染学生,但是,最后发现在轮到学生读课文时,越是情感激愤之时,学生越不敢读,甚至险些让学生读笑了!我当时很恼火。总认为学生没有读出民主战士激动的感觉,是因为自己过的太幸福,不能体会当时的社会闻一多和其他民主战士的心情!后来我一再范读,又介绍背景,学生总算读的有点情感了,但仍然少了语文味儿!
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实录和老师的教学感言,我真正认识到我原来一直是错的。老师首先应该备好课,该怎么让文字动起来,多方查资料,多读几遍体会作者情感,更要想想用什么办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种情感,然后自己读出这种感觉,这样才有语文味儿。
我想肖老师说的《山羊兹拉特》中的“咩”字的读法引导,还有情感体会,正是我所欠缺的。一个字,一样的读音,标一样的调,况且又不是人的语言,肖老师的引导就很巧妙,通过情感分析,倾情对话,让学生把“咩”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这样再读“咩”就不一样了,还是这一个“咩”,还是这几个学生去读,显然就有了语文味儿!
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读文字,浅浅的悟情感,浓浓的语文味儿!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