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篇放在《论语》首章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的“礼”通“天理”的“理”,《通书》说:“礼,理也”。“天理”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彰显,是体现在礼仪礼节上的,礼的主要作用是公序良俗得以理顺,社会和谐健康稳定。
我们常说“教养”这个词,“有教养”本质上是有智慧的体现,有教养的人会因为自己的教养,而最大限度避免无谓消耗宝贵人生资源的事情发生。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彼此个体差异、成长环境、教育程度、阅历等等的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必然会有所不同,事与事之间彼此难免会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不同,就靠礼。法律也是礼的作用,治国理政的本质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健康运转。
要研究中国文化,《礼记》是不能不看的。《礼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节礼貌的,礼节礼貌只是礼的表现形式而已。“礼”主要是通过形而下的行为来承载形而上的“天理”。
“礼之用”的“用”指的是“礼”的彰显和具体体现,这个地方要从“体用一源”的角度理解。体用关系的简单记法即“锅盖是体,盖锅是用”。
体用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变易的,比如我现在站在这个位置,南边有个柱子距离我有10米远,我现在向南走20米,这个柱子就在我的北边了。再例如太极图中,从两仪的角度说,太极是体,两仪是用;从四象的角度来说,两仪是体,四象是用;从八卦的角度来说,四象是体,八卦是用。所以体用是个相对的关系,不能理解僵化了。
为什么治世要反复强调这个“礼”字呢?这是因为礼能让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而和谐稳定秩序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人类社会一旦失去稳定秩序,就会陷入混乱,丛林法则横行,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今天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
古人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幸福所在的最基本保障。
“礼”的外在表现上,是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分别出次序位置等,就像安装一台汽车,每个零件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只有这样,这台汽车才能正常使用,发挥它作为汽车的作用和功能;如果不按照装配图乱装一气,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零件的组合,而不是一辆汽车。
“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秩序井然,这个“和”字与《易传·乾文言》中“利者,义之和也”的“和”是一个意思。从现象来看“义”是个丁是丁卯是卯,分界清晰,凛然不可侵犯的存在,看着好像与“和谐稳定”的“和”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正是因为秩序井然,上下左右清晰明了,才会有和谐稳定。僭越忤逆这样的事情显然是不义的,结果当然是远离这个“和”字的。
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也是这个意思,每个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做父亲的守好做父亲的本分,做儿子的守好做儿子的本分;做领导的守好做领导的本分,做下属的守好做下属的本分。结果自然会和而有别,不会有上下相攘相夺,社会自然就会在“礼”的约束下和谐稳定。
“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先王”和易经中的范畴是一致的,只说“君王”不含其他人,称为“先王”。比如《比卦》称“先王以建万国”,《豫卦》称“先王以作乐崇德”,《复卦》称“先王以至日闭关”,《涣卦》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包含“君王”和“诸侯”的,称为“后”:比如《泰卦》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姤卦》称“后以施命诰四方”。
“先王之道斯为美”中的“道”指“礼之用,和为贵”这六个字。“斯”是“此”的意思。“为美”即和在礼中,即以和为美,守礼能让人有愉悦安定的感觉。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般人对礼节礼仪的看法,首先会想当然的认为是一种束缚,又怎么说守礼能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呢?
这是因为圣人制定礼仪礼节,本身就是法天则地循理而行的,所以对应到人身上,只是个自然而然,是不觉得有约束的。知道这是当然之理,自然就心悦诚服的接受它了。例如,身上被划个口子当然很痛,谁都不愿意,但如果是得病了需要动手术,虽然也痛,但被开刀的人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是非常向往的,心里就不会有抵触了。再比如,在职场中,领导要有领导的威严,如果某一天领导突然对自己非常客气,自己心里反而会惴惴不安,完全没底了。
从治世角度来说,“吾心安处便是和”。无论处于社会的哪个位置,只要构成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能心安,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稳定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按照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方式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又怎么会不心有愉悦呢?所以这个地方说“斯为美”。
“小大由之”的“由”是“用”的意思;“有所不行”的“有所”是“有一些,有一部分”的意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即大小事情都要符合“礼”的精神,如果不这样,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我们的文化中,理是放在前头的,俗语说“有理(礼)走遍天下,无理(礼)寸步难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不以礼节之”的“节”是“节限(界限)”的意思。比如一根竹子,是上下相通的一体,但每一段有个竹节让上下之间的分界清晰明了。就算是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就算关系再亲密,也是有所分别的,边界分寸要清晰,只有彼此能止步于这个临界点,亲密关系才能安稳长久。一旦越界,难免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比如夫妻之间,如果不能各安其位各守其分,非要争个大小多少,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是没办法真正和谐美满的。
“和”是“礼”之用,不是反过来的。为了“和”而“和”是不行的,“和”这件事情必须把“礼”放在前面,偏离了“礼”谈“和”,是本末倒置。
天下的事情,秩序井然的时候,不和谐稳定是很少见的,但是不遵从“礼”精神的一团和气却是很多的,这种和气不是真的和乐,反而会滋生出更大的混乱和动荡。
比如两人相处时,对方不断地侵略自己的边界,自己为了维持彼此之间表面上的和谐,避免发生直接冲突,自己就选择忍让为先委屈自己,在对方不断的得寸进尺鲸吞蚕食下,终于有一天自己忍不了了,彻底爆发的结果就是两人彻底翻脸。
但如果对方刚开始侵犯自己边界的时候,自己就能以坚决的态度厘清彼此之间的边界,对方试探几次之后,发现自己的确非常坚决,也就死心了,之后就会基于双方边界建立一种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双方的关系反而会是健康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