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材比较”读书记录1
各版本教材都是将问题解决融合在各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知识中渗透教学,问题来源多样化,表征形式丰富,注重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不过,书上提到,一年级的问题解决多数集中在“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究其缘由大概是两方面:
一是教材编排的特点,一年级中数的认识与运算占了很大的篇幅,问题解决自然就多;而其他领域的知识只是简单的穿插安排,以概念的理解、过程的参与为主,问题解决自然不多。就算有,也还是回归到数的运算这个领域中来。
二是小学生认知特点决定了问题解决的安排情况。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筹备很少,这一阶段的重点不是用大量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为解决问题筹备各种知识、技能、方法等。换言之,先要学到一定量的知识,再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蓦然发现,我昨天提到的数学知识最后的落脚点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思考与作者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只有孩子拥有了大量的知识,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
在前3篇读书记录中,我多次提到——尽管课标提出了四基四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四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落实的不是很好。我曾经一度认为,教材里面很少涉及到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这两个环节。经过今天的读书,发现,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教材上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这两个环节的训练。
比如:人教版教材在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统一的引导模式——“三问”模式。
一问“你知道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由于教材是静态的。孩子们能直接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给人的感觉就是直接给出了问题。教学时,做好要动态的出示——草地上现有7只鸡,又来了8只鸡;你能发现与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其实,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题目中,当没有了中间的小标题时,就需要孩子的这种顺势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问“怎样解答”对应着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我个人觉得分析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只有会分析问题了,才有解答的可能。分析问题时,需要教给孩子们分析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在分析问题的策略这个方面比较有特色在,在问题解决中,注重列表和画图策略,指向策略的形成与体验,帮助学生的思维有特殊走向一般。
三问“解答正确吗?”用于对解答结果的检验、回顾与反思。在检验阶段,要让孩子学会用最终求得的结果代入到原题中去,从头到尾走一遍,看看是否符合题目的描述。如果与描述一致,则说明解答是正确的。比如:草地上原有一些鸡,走了7只,还有8只,问原来有几只?当孩子的最后答案是15只的时候。可以把15代入,得到草地上原有15只鸡,走了7只,确实是还有8只,完全符合问题的描述。我想,如果孩子能有这样的反思与检验的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有时,人教版教材还会安排“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内容。该类习题一定是有很多的已知条件,可以把有关联的两个组合,进而能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不过,一年级时是这样安排的,二到六年级时依旧是这样安排的。旨在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证表明,在一年级孩子认识生字不多的情况下,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这种类型的题目能否不从一年级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