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我第一次体会到一条可以正常运行、批量化生产创意产品的生产线搭建起来的难度,理解了为什么企业不愿意制定并推进流程,并且大概清楚了自己目前在哪个阶段。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理解原理之后该怎样把原理转化为流水线。我们在20多年前就差不多已经弄清了创意的原理,弄清楚原理就自然会形成一些标准、一些方法论。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就把这些标准整理出来,一开始是一张A4纸,后来慢慢增加内容,形成了一份几十页厚的创意产品研发手册。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做创意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按照方法来做。但是,多年下来方法并没有发挥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大家做创意的时候还是漏洞百出,要么母体是捏造虚构的,要么购买理由跟母体是脱节的,要么封面的沟通顺序是混乱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作业标准都太零散了,对于这些标准除非是一个经过多年学习练习的老员工,他在一次次的培训、思考、实践当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习惯,才能够大体上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但对于一个新手来讲,这样零散的生产标准远远不够,他离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还有非常长非常长的适应期、磨合期、培训期。”
真正实现创意产品工业化的步骤是:明白原理—知道标准—形成流水线—做到工业化。自己目前处在第一个环节中,但是不清楚做这些事情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标准。我突然有一个体会是,真正会做、学透、掌握一个事物的时候是充满细节的。自己目前还在大的方向中,还没有真正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进行拆解,拆分出具体的每一个动作和标准。
华楠老师的解读让我看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即使有标准和研发手册,也就是工作流程,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依然无法“严丝合缝”地去做,做出来的产品也就无法达到合格品的状态。同时,这反过来让我体会到,如果对于有标准和工作流程的创意企业来说,新手和老手之间的区别如此巨大,那么对于没有标准和工作流程的创意企业来说,标准创意产品的良品率是非常低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像是在碰运气。
华楠老师讲道:“大家想想这是什么状态?这就是典型的手工业作坊的状态。老师傅带徒弟,全靠口头传授,全是靠舌头起泡,耳朵起茧。所有的经验都不成体系,不连贯,有时候师傅说的不清不楚,徒弟也只能边猜边干,运气好的学得会,运气不好的一辈子都稀里糊涂的。
工业化的特征就是所有的动作都是有编号的,是连续的。所有动作都是有标准的,是确定的,所有动作都是有规定用时的,是匀速的。所以,光知道原理,光知道标准还是不够,必须要形成流水线,才能真正做到工业化。”
这里让我对创意行业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止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整个跟「创意」相关的行业整体都处在『手工业作坊』的状态,即使有流水线,这条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底是否真正算是合格产品,这谁也不好说。市场和流量一定是验证标准吗?
华楠老师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在平常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这些情况反映出的是自己处在「手工业作坊」的状态,同时也能够体谅这些老师傅了,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把创意产品生产出来的,步骤是什么样,只能自己亲自做产出一个结果。在被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他们并非一次性产出最后的结果,看到的最终结果其实是无数版迭代优化后的成果。而且这版成果是受截止时间的限制,并不一定是内心最满意或是头脑有一个“就它了”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