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2-11-1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白话】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zheng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思考之一】齐景公何许人也?与孔子有何交往?
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是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齐庄公即位时,因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联合庆封弑杀。之后,崔杼拥立齐庄公的幼弟杵臼为g君,即齐景公。景公幼年即位,刚开始gzh把持在崔杼和庆封手中,景公形同傀儡。经历16年的转变,景公才有机会亲zh掌权。掌权之初,齐景公非常勤政,善于纳谏,关心臣民,在贤臣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使得齐gg势日强。然而待g情有所好转后,齐景公既有治g的壮志,又贪图享乐,便不再从谏如流,而是采用忠臣、奸臣“两用之”。既需要晏婴、司马穰苴(jū)等忠臣为其治g安邦,又离不开梁丘据、裔款等奸臣的阿谀奉承。
齐景公在位58年,在位期间相对稳定,但在嫡子夭亡后迟迟没有立世子,临终前传位给了最宠爱的小儿子公子荼。公子荼年幼即位,完全不能自立,大夫陈乞趁虚发动政变,夺取了齐g朝政大权,拉开了“田陈篡齐”的序幕。
朱子曰:“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孔安国曰:“当此之时,陈恒(按:当为陈乞)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陈氏果灭齐。《论语后录》:“夫子以昭公之二十五年至齐,当景公三十年。是时,陈僖子乞专政,行阴德于民,景公弗能禁,是不能‘君君、臣臣’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思考之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何理解夫子这种把个别的答案深刻、深广的变成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
当踌躇满志的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g方略时,孔子结合实际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两字连用,第一个作名词,第二个作动词,如“君君”解释为“君尽君道”或者“君像君”。第一个“君”是“名”,第二个“君”是“分”,处在什么角色中就要各守其职,各尽其道。这样整个g家就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文化秩序,也就可以形成一种很好的zh治秩序。
圣人非常有智慧,会针对提问者的问题给予非常明确而切实的答案。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可以把这种个别的答案深刻、深广的变成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朱子曰:“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朱子说这个回答其实是把握了为zh的根本,另外也是为人处事的大经大法。也就是说,夫子的回答其实就标举了整个为zh的基础就在君臣父子人伦之上,不管是古代的家天下,或者现在的民主社会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在家庭伦理里面,父子有亲;在职场或者是zh治伦理上君臣有义,就能够建构出一个非常完善,既分工又合作、既尽责又体贴的一种责任伦理关系,这个责任伦理关系就能够开展出一种良好的zh治秩序。也就是儒家讲的仁政王道,仁政要基于人心,人心要在五伦之中去落实那种关待别人、体贴别人、为别人设想的用心跟练习。就像孔子回答子路的正名思想,正名其实就是解决当时各种僭越的最好方案。孔子一方面批评三桓“八佾舞于庭”,也感慨当时臣弑君子弑父的社会乱象,所以提出正名的思想作为僭越的一个正对治。正名的思想,其实就是礼的延伸。礼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个礼是根源于对于人情的观察跟体贴。
【思考之三】景公很认同孔子的话,为什么却无力改变、没有改变?
面对孔子开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g之方,齐景公立即说“善哉!”真的是这样啊!如果g家君臣关系失序,父子也非常的疏离,那么“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山珍海味物资,我也无心无福受用啊。
齐景公很认同孔子的一种教导。可是景公有没有改变呢?没有。所以孔子才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在位58年,死的时候,老百姓竟不晓得要称赞他什么好,因为景公没有任何的德泽可以让百姓称赞。
齐景公这么认同孔子的话,为什么却无力改变呢,或者说没有改变呢?朱子《论语集注》中说:“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当时齐景公政权旁落,陈氏把持朝政,并且厚施于百姓,深得民心。齐景公有很多的内宠,宠溺幼子而迟迟不立太子。君臣父子关系皆偏离正道,景公时已经能看到齐g灾祸将至的征兆,所以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告之,示以根本之图。齐景公虽然认同夫子的教诲,可由于不认真落实,后来果然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引发了陈氏弑君代齐篡国的大祸。
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对于圣者的教诫,我们必须要有两个心态:第一,圣人一定是针对我的致命问题说的。要把圣者的教诫跟自己的问题真正连接起来;第二,一定要透过思考跟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要闻思修。听闻之后,不是只点头称好,还要进一步思维,接着努力去实践。齐景公就是没有深刻地去思考孔子这句话,对自己面对的z治困境所能提供的解答,没有真正确立这才是解决自己根本问题的根本药方。
把景公这样的做法,作为自己的鉴戒,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论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