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低,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执行爆破任务,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斗的胜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旨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发现人物的品质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并能够受到人物品格的感染。
纵观这堂课,林老师始终聚焦人物名册这个核心任务,进行驱动式的教学。首先,复习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名册,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制作黄继光人物名册,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聚焦中心任务——制作黄继光人物名册,使用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了解黄继光的品质。革命题材的文本离学生较远,为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林老师首先用微课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资料。接着,巧用语文课堂作业本的习题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此时,林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黄继光的动作,请学生完成任务一:摘抄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人物品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深读文本,从而理出了黄继光勇于担当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了黄继光的人物形象还是不够的,接着,林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表达特点,思考对于哈尔威船长人物性格的描写与黄继光描写的不同,从而自然进入学习任务二:四人小组学习,思考句子的表达特点以及体会到了怎样的英雄气概。此时,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思想的碰撞当中,绽放出别样的火花,从而发现本文使用重复动作、连续动作体现黄继光视死如归、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三个环节就是运用方法的时候,这个环节,林老师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后链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了解杨根思的人物形象。因为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我的思考:
这堂课,学生的成长不是特别看得见,可能是因为视频剪辑的原因,整堂课太顺了,黄继光的人物形象体会得特别顺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少学生的能力其实是没有提高的。我特别关注了一些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不强,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
这节课,林老师的朗读指导还可以更有效。学生总共进行的是两次朗读,一次是个人读,读黄继光动作的句子,一个是和老师合作读黄继光动作的句子。这两处的读,林老师都没有进行朗读指导,个人读时,学生有点在喊,但老师没有指导方法。合作读时,又是齐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没有长进。
这节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制作人物名册,可是,黄继光的人物名册是否制作好了?若是制作好了,是不是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呢?
这节课中,有两次通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形象的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区分度不是特别大,是不是可以把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关联,最后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运用学到了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去阅读链接中实践呢?
革命题材的课文怎么教?林老师给了我一些方法的引领,以后就循着林老师的方法,把课文教实了,把语文教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