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聚焦科学课堂管理,聚焦“课堂构建”与“家校协同”,既刷新了我对课堂管理的认知,也让我明确了当前教学的优化方向。
一、课堂管理:从“管纪律”到“育关系”的认知升级
“双向奔赴的正向管理”让我触动很深:过去我更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规则”,而本次分享里的“仪式感(课堂印章、记录卡)让良好行为‘被看见’”“先接纳情绪再解决事情”,其实是用“共情”替代“说教”。
周玉老师提到“二年级注意力易分散、记录习惯差、语言表达少、情绪控制能弱”等特点,我非常认同。做到师生“双向奔赴”,让学生在“有事做、被关注”,主动集中注意力真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家校协同:从“传消息”到“建同盟”的行动调整
家校不是“责任划分”,而是“有效求助”——比如用“有效报喜(具体说‘孩子今天主动帮同学捡文具’)+ 有效求助(‘您在家可以多鼓励他分享,帮他更自信’)”替代笼统的“孩子最近表现不错/不好”。其次在活动中“家长从‘旁观者’变‘合伙人’”,让家长从“看孩子学”变成“和孩子一起学”。
三、课堂管理讨论:把“理念”落地成“日常动作”
1.避免与孩子和家长正面冲突,做到工作留痕
2.将奖励落到实处,精神奖励多于物质奖励
3.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是在关注他,关心爱护它。
教育是“慢的艺术、暖的事业”——不用急着让学生“立刻听话”,而是用“看见”和“联结”,要让课堂和家校都成为“让学生安心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