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之际,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2021年伊始阅读的第一本书,就从时间管理开始吧!
《谷歌时间管理课》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效率专家佐佐木大辅。2008年,他加入了谷歌公司,负责亚太地区工作。在业余,他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研发并推出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云会计软件freee,并据此前后共斩获16亿+的人民币融资,也因此成为日本十大创业者之一。
在《谷歌时间管理课》中,佐佐木大辅向我们传递了谷歌文化的精髓,也现身说法传授了他高效成功的秘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时间与人生管理之道。
一、为什么是“3个月”
作者认为,“3个月”是产生质变的最小时间单位,任何行动能够感觉到变化一定需要经过“3个月”这一时间跨度。3个月也许不会令事业产生变化,也不会令公司经营发生变革。但是,站在人生节点这一高度来看,以3个月为周期,将全部精力用在集中解决一项课题,会令人在思考方式、成功经验等方面感觉到明显的变化。在佐佐木大辅的成长生涯中,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个人创业准备以及在启动涉及改变人生的课题时,总是以“3个月”这一期限作为时间节点。每3个月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成果,并且当前周期的成果也会影响下一个“3个月周期”的成果。这个期限能够让人保持坚持下去的欲望,又能够避免因周期太长让人产生厌倦从而导致放弃的结果。
全身心投入工作3个月可能会成为佼佼者,3个月会令人获得极大的自信并开启新的人生道路。对比,我深有体会。从一名跑步小白到忠实的跑步爱好者,也需要3个月。最开始,我是名副其实的宅女,跑步100米都喘气,经历疫情,让我有意识地锻炼身体,最开始是散步,然后是走走跑跑停停,再后来是短距离慢跑,每天坚持运动,从不停歇,终于可以连续匀速跑5公里以上。而这个过程刚好是3个月。选定一个目标,集中精力尝试3个月,将会带来“焕然一新的成果”。
二、如何选定“3个月”课题
1.选择令人兴奋的工作内容
兴奋度是延续工作的动力。可惜在现实中,很多工作任务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从上司处接到的课题也许没法提起兴趣,或者没有丝毫乐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从课题本身看不出任何有趣之处,那就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之后的结果和意义上。
工作乐趣并非他人给予的,而是靠自己从工作中努力发掘,能够找到工作乐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2.挑战“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选择3个月周期课题时,最好从“众人从不关注”的内容中拣选。原因在于这样的课题竞争对手少,更容易出结果。现实生活中参与人数少的课题,或者是缺乏社会关注度的课题,还有别人不愿意接触的领域、投资的触角尚未企及、尚未得到深度开发的市场,也就是常说的“蓝海”。这里面就隐藏着市场空隙,从中挖掘出有趣之处,尝试实施3个月周期计划,也许会产生震撼世界的新成果。
3.找出“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的交集
假如在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市场空隙”领域中找到“想做的事情”,接下来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举个极端的例子,因为喜欢打棒球,所以立即想成为职业棒球选手估计是缘木求鱼。因为广受追捧的棒球竞争对手如云,无论怎样努力都未必能够具备职业棒球选手的实力。越是盯着受欢迎的领域,越是众人关注的方向,“能做的事情(实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也越大。
很多时候,突破思维定式,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成果。挑战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应对四面楚歌的现状等,对于身处只能靠摸索前进斩获成果的境地的人来说,这是打破现状所必需的思路。
4.以“可控项目”为目标
瞄准自己无法掌控的终点(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设定目标的初衷就是实现目标,制订自己能控制的目标是关键要点。作为目标必须明确“做什么”“做到哪个程度”等内容。
例如,大家在学英语的时候往往会设立“TOEIC考600分”之类的“达成目标”,虽然好像看上去是个明确的目标,但是开始的分数并非自己能左右的要素。而应设定“背诵某本书里的所有生词”“3本参考书里的问题全部答对”等自己能掌控的目标为好。因为这类目标明确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更容易落实到行动中。
三、如何实现“3个月”目标
1.专注
尽量避免多个项目同步进行,只有将精力集中于一个课题上,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而且,如果不能为一个课题投入足够的精力,工作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们要对手头的工作进行先后主次的排序,厘清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尽量削减“应做项目”,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项上,并且一次只专注于一个点。
2.坚持
一旦决定的计划必须贯彻到底。否则,无论当初的规划有多完美,都很可能会被无限期拖延。因此,日程上的工作应该是能够落到行动上的项目。将该做的事情落实到日程中,将大幅提高我们的执行能力。而一旦决定的计划,就要做好自我管理,严格遵守相应的时间节点,坚持贯彻到底。
3.思考
如果我们想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静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预留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能够让我们暂时脱离眼前繁杂事物的干扰,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审视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做的工作。避免拖延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工作。另外,定期审视自己过去的时间使用是否合理、工作安排是否恰当,仔细考虑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差异,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修正自己下一阶段的日程安排,实现对时间真正有效的利用。
想要进行深度思考,仅仅使用零散细碎的时间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作者非常注意每周一次拿出3个小时的大块时间进行思考复盘。
最后,作者认为,在进行时间管理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并将通过效率化所创造出来的时间与精力,运用到无法效率化的工作上更为重要。比如陪伴家人、放松自我、感受生活等,真正做到用心体验生活,而这,或许才是时间管理最终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