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本书第二章(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三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的第二节内容,主要为1958——1960年国内发生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1950年新中国引进苏联外资,进而启动国内工业化进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周期性危机。
直接原因是在援助的过程中,苏联提出了涉及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这种要求无疑是被中国拒绝的,拒绝的结果就是苏联于1957年突然中断援华投资,使得原有的主要依靠大规模外部投资拉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央层次主导的“政府公司主义”经济难以为继。
为应对苏联的撤资,中央高层在1958年初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试图发动地方政府参与原来被中央政府垄断的国家工业建设),依靠动员国内特别是地方的财政资金,勉为其难地维持对以重型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的拉动。
初尝财权、计划权和企业管理自主权的地方政府,在没有来得及建立工业化必须的“学习机制”的情况下,一般只会参照中央政府接受苏联投资形成的重工业模式,积极推进地方工业化,遂有被今人看得近乎荒唐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
而财政占比在1958年陡然下降到仅约20%的中央政府,则以增发货币为手段加快积累,最后导致政府赤字显著增加,终于在1960年爆发了赤字危机。
对此,1961年开始,政府不得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也就是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