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下午,我勇敢地迈出了去见徐老师的一步。徐老师是我在一个共读成长群里认识的老师,她在做青苹果书院的本地分院以及自己的陪伴式家庭咨询室。因认同她在群里分享的观点,以及对陪伴式咨询的兴趣,我抱着去学习的想法在她开的咖啡店见到了她。
咖啡店和聊天都与我想象的不同。在看似随意有些局促的情况下,我袒露了自己的真实状况,越说越搂不住,直接从来学习变身为来咨询。当徐老师提出我是否需要陪伴式家庭咨询时,我内心依次出现了两个声音:“徐老师真会谈业务!怎么和我的初衷不一致呢?”
“其实试一试也行,咨询也可以是一种学习。”
就这样,我在还不知道咨询模式和咨询费用时就点了头。现在想想这五六年来,我不是一直有一种缺乏支持、需要帮助却又不确定从哪里寻求支持帮助吗?而半个月前的冲动,或许就是推动自我成长的契机。
咨询模式
这大半个月,每到周日会与徐老师进行一次面谈或语音通话,每次约一个半小时,已面谈一次、语音通话两次。
咨询前我会将当周自己和家庭(以孩子教育为主,暂时还未过多涉及到婚姻)遇到的疑惑、困难先简单罗列一下,咨询中以交流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解决办法为主。以最近一次咨询为例,我想了好久才挤出三个问题,没想到光第一个问题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提,准备留给下一次。
具体也说不上什么原因,咨询时我几乎毫无保留地谈自己和家庭的现状以及我的想法。徐老师面谈时会拿出一张纸,将她说的重点写下来或画下来。她并不建议我咨询的同时做笔记,她说事后大脑再去回顾、思考、琢磨的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会在咨询后去做记录,就相当于咨询的固定作业。
三次咨询下来,语音通话的感觉不错,面谈之后却出现了种被洞见地体无完肤般的羞耻感。那次面谈是在我旅游回来的第二天,回家后不舒服不自在不得劲,加上没有缓解的劳累和一堆需要做的家务,午饭后就让我陷入了“崩溃”,躺床上刷手机直到瘫倒睡觉次日醒来完成自我修复。
徐老师一直鼓励我平时一有事就马上给她发信息,不用在意双方回复的时间和即时性,这才体现了她的陪伴式家庭咨询。但我不太喜欢、不太习惯这种文字和不即时交流的形式。
咨询实践
徐老师的理念是“在真实做到中提升自信”、“建立新的元认知去覆盖旧的元认知,以前发生的事情或创伤就自然没有那么重要”。她会通过我自己的案例解释理念起效的原因,努力让我从内心认同。
说实话,刚确定咨询时,我是不相信三个月的咨询能带来大的改变,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确的时间就有六年。但第一次咨询后的实践结果就让我有点惊喜。
去年我一人结伴我的好闺蜜好同事一起带孩子长隆游那不堪回首的经历(详细情况需要单独成篇,以后再写),让我再次面对家庭结伴出游心惊胆寒。首次咨询就围绕着应对寒假家庭结伴出游前和过程中的尴尬场景。我照着徐老师给的出游前和出游过程中的各两个步骤、应对方法做了,虽然过程不算顺畅,说的话也很僵硬、不自如,但我琢磨最起码起到了预防的作用。竟然没有出现去年的情形!自己分析原因有四:1、不能抹杀孩子这半年的成长;2、徐老师教的方法起到预防作用;3、这次出游孩子爸爸在跟前;4、这次结伴家庭的孩子比我的孩子小一岁,可心理年龄似乎大五岁,她对我孩子的种种言行不care,两人产生不了实质性的矛盾。这个孩子在出游前几天拥有了自己第一部手机,和大人一样随时随刻都可以使用手机。而我的孩子没有手机,出游每天都想着法子拿到平板或大人的手机玩游戏。
这鲜明的对比使得我出游回来后的咨询重点就是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管理。去年暑假我尝试过去掉平板的密码,让孩子自行管理,一周后效果不行又重新设上密码。目前协商后的执行情况很不理想,孩子经常想尽办法磨大人(主要师磨我和我妈),一拿到平板或抢到手机就会如饿狼扑食不放过一分一秒,还出现过几次凌晨起来偷完的情况。而我也总是被这样的事情消耗能量和精力。我仍主张要在寒假再次尝试让孩子自行管理平板,但不得其法。徐老师教给我放手锻炼孩子管理电子产品的两个前提条件,以及放手前如何使现状(孩子使用平板需要父母输入密码)变得更好,达到两个前提条件后又如何逐步放手孩子锻炼。现在我的孩子还没达到第二的前提条件,我咨询完立马就用徐老师教的方法先取得老公的认同和支持,然后重新和孩子协商,制订条框,并写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效果如何需要一段时间来检验。
我咨询的第三个点是围绕我自身很细节的一些困扰,比如抗拒害怕人际交往、换了工作单位后的工作压力和恐惧、持续了六年之久的崩溃与自我修复循环等。徐老师分析我是自身能量低且不自信,她教给我两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一个是当感觉自己能量低或被消耗时随时随地内观并通过冥想从自然界为自己补充能量。二是当自己有进步时及时做自我确认,肯定自己,让自己的大脑沉浸在真实做到的喜悦中,逐渐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这两个方法目前都只尝试了一次,还没有明显的体会和不一样的感觉。
三个月后有多大的改变很难说,至少目前有一个人看见了我,我有了被支持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