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使用【疼痛】这个词汇时,通常并不区分【疼】和【痛】的不同。但是在传统文化中,【疼】和【痛】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词汇,既可单独使用,亦可组合使用。
【疼】字由【疒】和【冬】组成,【冬】隐喻寒邪,表示【疼】是因寒邪引起的不适之感。《皇帝内经》有 “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 的说法。讲的就是 “寒邪侵入人体,会导致骨头疼、肌肉萎缩” 。随着时代的更替,【疼】字逐步演化成了因 “外界因素” 造成的身体疼感。
【疼】产生的不适之感,通常是剧烈的、短暂的。人感觉到【疼】时,正常的反应通常是声音向上的 “尖叫”。例如,手指意外触碰到针尖时,由于【疼】发出 “啊~” 的一声尖叫。
【痛】字由【疒】和【甬】组成,【甬】是 “通道” 之意义、,表示【痛】是因体内的血脉郁结不通造成的损伤。正所谓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随着时代的变迁,【痛】的意思还延申到了精神层面,例如,痛苦,痛恨。
【痛】产生的不适之感,通常是沉闷的、持续的。人感觉到【痛】时,经常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向下的 “呻吟”。
我们常说“痛苦”,但不说“疼苦”;使用 “疼爱”,但不说“痛爱”。因此,【疼】和【痛】尽管时常一起使用,但二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严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