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追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放逐甚至幽闭了生命的光芒?
我们的语文课正在泛滥着以客观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从事所谓的零度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师似乎只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讲着别人的故事。
语文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文字的工具。
而情感是什么呢?情感是风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团火,情感是一片云,情感是剪不断理还乱,情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感不是玩玩具,怎么经得起你这样的拆卸和折腾?是不是老师无数次的备课阅读稀释了那一份原始的感动,抑或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成熟和理性蒸发了这种最本真的灵魂之泪呢?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鲁迅说,创作原本根植于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而我断言,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心情所融化。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又这样理性的方式来教,这样副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正如潘新和先生主张:语文教育不应指向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这项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泰戈尔有诗云:上帝通过创造发现他自己,我则坚信: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
多么直击人心又荡气回肠的文字,拜读了两遍,内心仍旧如火山喷发前岩浆翻滚时奔腾,火辣!字字珠玑,每句话能让人产生深深的敬佩、共鸣和思考!语文是什么呢?于我而言,这是老祖宗智慧的创造,是无数作家内心世界的且歌且舞,更是有缘人能得以学习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