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参考于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迦太基和罗马的和谈内容,经过了元老院的同意,西庇阿接下来的任务就与迦太基签署最终的合约,然后就可以班师回朝了,然而历史似乎对这场演出仍意犹未尽,和谈最终没有顺利完成,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绝对高潮即将拉开帷幕。
实际上迦太基对这次和谈一直抱有暧昧的态度,没有立刻答应,也未矢口否认,直到一个暴风雨夜晚的来临。一支从撒丁岛出发的船队前往迦太基给西庇阿运送补给,但遇到暴风雨,只能停靠在了距首都迦太基40公里开外的海岸,迦太基人趁机便挟持了这支船队。面对罗马人的抗议,迦太基没有犹豫太久,就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因为此时在南部的哈德卢米塔姆港口那里,汉尼拔已经登陆,与此同时,小弟马可尼也从意大利回到了首都。
迦太基的态度开始强硬起来,和谈之事只能沦为一纸空文。西庇阿立刻请求马西尼萨的帮助,汉尼拔则从西法克斯的儿子那得到了2000骑兵的应允。此时,西庇阿的营地在乌蒂卡附近,现有军队兵力不过3万,汉尼拔的营地位于靠南的哈德卢米塔姆,经过快速募集,步兵达4.6万,骑兵4000人,并有80头大象。这些数字并未包括两方都在争取的努米底亚骑兵,为尽快得到这些援军,西庇阿和汉尼拔并未急于开战,而是都朝向努米底亚地区进发。
汉尼拔到达扎马镇时,西庇阿也到达了向西约百公里的纳拉格拉,马西尼萨支援的6000步兵和4000骑兵在这里与西庇阿会和,汉尼拔等待的西法克斯的儿子此时还未到达。
历史上名将的经典战役有很多,但这种对战双方皆为如此优秀的将领的情况,实属不多。会战前一晚,汉尼拔和西庇阿进行了会谈,这场空前绝后的两大名将的会谈,被随行记录员完整记录,在波利比乌斯和李维的著作中可以一览其详,会谈中,汉尼拔试图说服西庇阿和谈,西庇阿拒绝。
公元前202年,秋日的阳光柔和地照射在扎马和纳拉格拉之间的平原上,一场决定第二次布匿战争走向,同样也决定了地中海世界未来格局的战役,就此拉开。
罗马军队由西庇阿担任总指挥,副将雷利乌斯负责左翼,马西尼萨指挥右翼,兵力共计4万人。迦太基军队总指挥是汉尼拔,兵力5万人,外加80头大象,西法克斯儿子的2000名骑兵此时仍未到达。
接下来看一看这场战役中双方准备使用的战术。汉尼拔虽在军队总数上占优,但在骑兵数量上,自己只有4000人,并不及罗马的6000人,善用骑兵战术的战术家汉尼拔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劣势,他这次并没有使用常规的经典战术。80头大象被安排到了最前列,第二列是1.2万名混合雇佣步兵,第三列是少数迦太基市民兵和非洲本土等地方的1.9万雇佣步兵,这些步兵的两翼各有2000名骑兵保护,在最后方,部署了汉尼拔从意大利带回来的1.5万名亲兵。汉尼拔的意图大概是这样,80头大象首先发起攻击,扰乱敌方阵脚后,雇佣兵上阵,等到罗马重装步兵显出疲态时,再投入最后的1.5万亲兵,一举夺取战役的胜利,骑兵虽不占优,保证一直不要离开步兵两侧即可。
再看西庇阿这边,步兵对骑兵6:1的比例首先就不是罗马风格,这其实就是汉尼拔风格,如果说汉尼拔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学生,一直在汉尼拔阴影中成长起来的西庇阿,无疑是汉尼拔最好的学生,然而若只是单纯的模仿,西庇阿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那个伟大的西庇阿。这场战役中,西庇阿也采用了新战术,罗马军队重装步兵的常规布阵是新兵在前,随后是熟练兵和老兵,重装步兵每个纵队还会分成小队。但在重装步兵前面的轻装步兵则纯属游击队,无小队的划分。西庇阿对轻装步兵进行了小队划分,并且将其安插在重装步兵的中间,这样重装步兵的间隙虽变大,在远处也很难分辨两个兵种。在步兵的两翼也自然安排了骑兵保护,分别由雷利乌斯和马西尼萨率领。
战斗打响了,80头大象奋起狂奔,滚滚尘土遮天蔽日,当象群逐渐靠近罗马军队时,最前列的轻装步兵突然穿插进重装步兵中间,这样在各小队之间出现了一条通道,奔来的大象从通道中穿过,很好的避免了正面冲击,随后在罗马士兵的吹喇叭、敲锣股等一系列杂乱轰响中,受到惊吓的大象逐渐失去了迦太基军队的控制。与此同时,战场中央的步兵对战也已开始,汉尼拔前两列的3.1万雇佣兵对战罗马重装步兵2.2万和努米底亚步兵6000人,当然还有威风凛凛的努米底亚骑兵6000人。3.1万人固然数量很多,但在战斗力上肯定是不及罗马的。
面对努米底亚骑兵凶猛的进攻,迦太基骑兵败相渐露,很快,迦太基步兵的两翼开始暴露在外,西庇阿趁势立即分拨出两批重装步兵转向侧翼进攻,三面合围式的进攻让这些雇佣兵们慌了神,企图向后方逃跑的人被汉尼拔一律处死,他们不得不继续奋战到底。
扎马平原上的野草在鲜血中变得滑脚,堆积如山的尸体放慢了战斗的节奏,时机已到,汉尼拔下令待命的1.5万亲兵全部出击。看到敌方的精锐部队倾巢出动,西庇阿下令全军立刻重整阵型,己方的劣势在于士兵已显疲态,敌方老兵却是刚刚投入战斗,但是由于之前的激战,此时西庇阿在步兵数量上,已经变为优势方,西庇阿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他将步兵拉长为横队,两侧前弯,呈弓形,弓形的布局之前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时也采用过,这一阵型不仅可以将数量优势最大化体现,还能起到缓冲和延缓战局的作用。西庇阿的另一个目的正是希望拖延时间,等待自己的骑兵追击敌方骑兵后赶回支援。
仿佛是14年前坎尼会战的反转,雷利乌斯和马西尼萨的骑兵很快返回,从敌军后方完成这一最终的合围,汉尼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1.5万亲兵被全歼。死亡2万多,被俘2万,扎马战役,汉尼拔完败。余下一部分幸存者逃往了首都迦太基,汉尼拔带着数名骑兵,逃回了哈德卢米塔姆。
在扎马,汉尼拔成了败将,但在古罗马,没有人不认为,汉尼拔作为将领,其才能是在救国英雄西庇阿之上的。他发明的战术,即有效利用步兵和骑兵实施合围并全歼的战术,虽应用并成功的是罗马将军,但这也同时是在证明其有效性,虽然西庇阿本身也是一个天才,但不管如何,发明这一战术的终究是汉尼拔。
汉尼拔在扎马战役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兵力的成分是一个方面,政府的支持也是一方面,若是在汉尼拔最为鼎盛之时发起与西庇阿的战斗,结果应该相当引人深思了吧。
第二次布匿战争被罗马人成为“汉尼拔战争”,16年间,罗马有超过10万人阵亡,多达10余人的执政官级武将战死,罗马人对这迟来的胜利与和平期盼的太久,西庇阿凯旋时,迎接的人群络绎不绝。
西庇阿从此被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意为“征服非洲的人”,对于33岁的西庇阿来说,从战胜汉尼拔的公元前202年,到凯旋罗马的公元前201年,无疑是他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候。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了。